dongzi 发表于 2025-6-6 08:06:37

体重管理的“热”与“冷” 专家提醒:科学减重的核心是健康优先

  ■劳动报记者 梁嘉蕾 陈恒杨
  朱兰英      “你在减肥吗?”今年,“体重管理”一词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  2025年伊始,国家卫健委主任喊话“减重”,政策密集出台,多地纷纷开设减重门诊,轻食沙拉成最新“食”尚,减肥话题在社交媒体、商业营销与舆论场的多重推动下持续火爆。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将“体重管理”异化为职场考核指标,出台“体重超标扣绩效”“体脂率不合格解雇”等荒诞规定。如何让减重回归“健康为本”的初衷,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  调查:  八成职工有“减重”需求  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宣布,今年为“体重管理年”,并启动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国家为啥要管我胖不胖?”体重管理这个私人问题为何会升级为“国家级大项目”?  这一决策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超5亿,每3人中就有1人“超标”,肥胖并不仅是“胖”那么简单,肥胖症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直言:“体重管理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是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公民行动。”   这一行动很快得到响应。在“申工社”发布的“职工体重管理”主题调查中,八成受访者表示有体重管理需求,65%的受访者认为“体重管理的首要目的是身体健康”。与此同时,沪上“体重管理门诊”数量也迅速扩张,增至450个。  现象:  过热效应让减重“变味”  热效应激发高需求,催生新经济。点开外卖软件,标注卡路里的餐食比比皆是;社区食堂、企业食堂推出“健康餐”“减脂餐”窗口……然而,当“减重”成为全民口号时,“体重管理”的健康理念逐渐“变味”。  据“申工社”调查显示,在“您尝试过哪些体重管理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中,“催吐”“使用束腰等体外压迫工具”“服用减肥药”的参与者不在少数。还有不少受访者选择“刻意不吃早餐晚餐”等方式。  除个人极端行为,当“体重管理年”的政策春风吹向职场,企业作为职工健康管理的重要场域,也纷纷探索干预路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食堂设计减脂餐时仅停留在少放油盐、多放蔬菜层面,对蛋白质配比、热量控制等专业知识缺乏认知。某航空公司职工张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曾连续打卡一周的“减脂沙拉”:水煮鸡胸肉丁、西兰花和生菜、两勺沙拉酱——看似“有菜有肉”的搭配,实则暗藏问题。“连续吃了三天就扛不住了,下午三四点饿得头晕眼花。”张先生苦笑称,食堂师傅以为减脂餐只需减少分量,却给一份沙拉配了三勺千岛酱,而每100克千岛酱热量达680千卡,远超高蛋白的鸡胸肉。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跟风“减肥热”,部分企业将“体重管理”异化为职场考核指标,出台“体重超标扣绩效”“体脂率不合格解雇”等规定,例如,河北一公司为了让大家在春节期间控制体重、坚持锻炼,专门制定体重考核方案。方案规定,员工春节期间体重增长超过2斤,就要进行猪肉“乐捐”。  提醒:  健康减重切勿“斤斤计较”  “体重并非唯一的评判标准,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实地探访沪上医院“体重管理门诊”时,医生提醒,部分患者对体重超标过度焦虑,进而选择极端节食和禁食方式来维持所谓“理想”体态,实际对身体健康损害很大,甚至有人因长期过度节食患上“神经性厌食症”,得不偿失。“体重管理不是急功近利的数字游戏,而应成为融入生活的健康习惯。从国家政策到个人选择,从企业实践到从医疗干预,科学减重的核心始终是健康优先。”  个人极端减重方式不提倡,企业的“变形”操作更不可取。对此,专家建议,为激励员工减重,企业完全可以探索更柔性的干预路径。例如建立“健康积分制”,让职工通过参与食堂减脂餐打卡、工间操打卡、健身房签到等行为积累积分,积分可兑换体检套餐或带薪休假,而非直接与体重数值挂钩。类似“过程导向”的激励模式,可以规避“唯体重论”的弊端,又可将健康管理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活习惯。“企业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相应策略,如建立‘单位+家庭’双重责任制,让单位职工和家庭成员共同加入监督员工体重管理情况的队伍中。”专家还提到,企业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员工提供专业引导,如定期反馈体重监测数据,确保体重管控效果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体重管理的“热”与“冷” 专家提醒:科学减重的核心是健康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