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承木 发表于 2025-6-9 16:52:04

抓安全应多想想“想不到”之处

本帖最后由 邢承木 于 2025-6-9 16:54 编辑

抓安全应多想想“想不到”之处​
■邢承木​   据中国应急管理报报道,近日,北京大兴区一居民小区内,一辆停在垃圾分类处的货车突发大火。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引发这场火灾的 “元凶”,竟是三桶看似无害的桶装水。监控画面揭示了真相:阳光透过桶装水折射,形成聚焦效应,最终引燃周围可燃物。这场意外火灾,恰似一记警钟,敲响了安全工作中“想不到”之处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抓安全、防事故,必须多思考那些平时容易被忽视的“想不到”“管不到”“治理不到”的地方。​   在传统认知里,水是灭火的常用工具,谁能料到盛满水的桶装水竟摇身一变成为凸透镜,成了火灾的导火索?这种超出常规认知的安全隐患,暴露了我们在安全风险排查中的盲区。安全隐患往往潜藏在细节之中,它们可能披着“无害” 的外衣,或是以一种看似偶然的方式出现。就像此次桶装水引发火灾,若不是监控记录下全过程,或许人们永远都不会将其与火灾联系起来。这警示我们,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不能仅凭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去判断,必须保持警惕,对每一个环节、每一种物品都要重新审视,思考是否存在被忽略的风险。​   每一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都是用事故教训换来的。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执行标准,却很少深入思考这些标准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例如,在货物堆放管理规定中,可能只会提及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要求,却鲜少有人会想到桶装水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引发火灾。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安全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要善于举一反三,不能将标准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场景,要主动去分析奇怪案例,从这些“非常规” 事件中总结经验,拓宽对安全隐患的认知边界。​   想要发现那些“想不到”的安全隐患,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而是要多去现场转转、多观察、多思考。安全管理人员应深入一线,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操作流程,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只有亲身体验、实地查看,才能发现书本上、规定中没有提及的细节问题。比如,在检查车辆安全时,除了关注车辆本身的机械性能、货物的装载情况,也应该留意车辆上是否放置了可能引发意外的物品。只有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才能真正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当然,强调关注“想不到”的安全隐患,绝不是要盲目折腾、无端增加负担,而是要讲究科学方法。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潜在风险进行预判和评估;另一方面,更要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建立并实施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职工身处生产一线,对工作环境的细微变化最为敏感,许多“想不到”的隐患往往能被他们第一时间察觉。通过设立现金奖励、实物奖励、荣誉表彰等激励措施,鼓励职工主动上报安全隐患,既能激发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热情,又能集思广益,让更多潜在风险暴露在“阳光”下。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让每个人都成为安全防线的守护者。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教育,将“想不到”的风险转化为“想得到”的可控因素。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北京大兴桶装水引发火灾的事件,为我们敲响了一记重重的警钟。抓安全工作,必须打破固有思维,多去思考那些“想不到”的地方,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扎实的行动,堵住管理漏洞,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筑牢安全生产的防线,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抓安全应多想想“想不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