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固定法”让矿井地面沉降监测数据更可靠
“三固定法”让矿井地面沉降监测数据更可靠◎杜茂林 “以前用传统方法监测矿井地面沉降状况,数据误差往往超过50毫米,我们总担心这种误差会影响矿井对沉降变化的判断决策。现在采用‘三固定法’,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大幅提升,误差控制在±18毫米之内,我们的工作也更加安心了。”5月7日,陕煤集团澄合矿业合阳公司地质测量部技术员刘凯欣慰地说。和刘凯有同样感受的,还有该矿从事矿井地面沉降监测团队的其他同事,他们都真切体会到了“三固定法”带来的显著成效。刘凯口中的“三固定法”是地质测量部技术员何新凯创新提出的沉降监测法,即通过固定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固定基准点,将矿井地面沉降监测的关键环节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显著提升监测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矿井开采过程中,随着井下采煤作业的持续推进,地面沉降、塌陷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对矿井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更严重威胁基础设施和地质结构的安全稳定。为实时精准掌握地面沉降的动态变化,精准监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受人为操作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测量误差常常难以控制。每次看到因误差过大而难以判断的监测数据,何新凯都深感焦虑。为寻找解决办法,他深入研究过往监测数据和工作记录,系统分析每一次测量误差产生的根源。经过细致排查,他发现不同观测人员的操作习惯差异、仪器运输中的位置偏移,以及基准点在长期风吹雨蚀下的微小位移,是导致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何新凯反复思考,决定采用“对症下药”的策略,最终提出了“三固定”解决方案,即组建稳定固定的观测团队,给测量仪器配备固定的安置点位,设立固定基准点,并建立定期核查机制,最大程度减少外因导致的测量偏差。何新凯详细介绍说,“三固定法”的本质是为矿井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制定了一套科学严谨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要固定仪器设备。每个观测点所有仪器设备都必须定点安置,不得随意调整位置,并建立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每次测量前后,观测人员必须对所有测量仪器进行全面校准,确保设备状态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既减少了设备搬移带来的误差,又为数据采集提供了可靠的硬件基础。二要固定观测人员。观测人员的经验水平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采用固定团队负责监测的方式,使他们对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方法驾轻就熟,保持测量方式的高度一致性,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确保测量方法科学规范,大幅提高数据的精准程度。三要固定基准点。基准点和转点作为测量工作的参照基准,如同地图上的“导航标”,是连接各测量点的关键参照物。为保障测量系统的稳定性,需对所有基准点和转点进行精确标定,并建立严格定期检查机制,防止因点位变化造成系统性的测量误差。“三固定法”实施后,效果显著。“实际测量数据显示,同一观测点的误差从之前的±50毫米大幅下降到了±18毫米。不仅显著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准度和可靠性,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监测精度问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监测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操作,更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同类工程监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何新凯开心地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