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如何构建 “五型”创新文化体系?
能源企业如何构建“五型”创新文化体系? ◎梁少炜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创新文化的深度赋能,企业能够持续提升战略管理能力,并加速创新产出及成果转化。国能寿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精心构建了以“培训创新、体系创新、管理创新、宣传创新、服务创新”为支柱的“五型”创新文化体系,有效助力公司稳固运营成果,推动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以培训创新夯实企业文化根基,构筑思想认知新高地 培训创新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激活人才动能的关键举措。培训创新以场景重构与技术赋能,使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通过构建“三维”立体化培养体系,精心打造人才培养的“实战平台”。一是创新理论武装,讲好党的故事。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统筹推进公司党委、党支部、班组三级学习梯队,以上率下,以点带面,营造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二是丰富培训阵地,建强培训体系。发挥网络阵地便捷性强、实效性高的优势,打造符合公司特色的专业培训考评系统和实训平台,整合公司11个部门各专业的应知应会最新资讯和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培训考评系统和实训平台实现“零距离”学习,让培训课堂触手可及。三是实施“检修+育人”双轨培养模式。在检修现场开设“金牌特训营”,搭建技术人才梯队,由党员技术骨干现场拆解设备,开展标准化作业流程讲解演示,划分“青年责任田”,由青年员工独立负责发电机抽转子、热控逻辑校验等关键工序,使检修现场成为技能提升的练兵场。这些培训创新不仅提升了培训的覆盖率和实效性,更通过文化浸润与能力重塑,使员工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战略执行者”,为企业绿色转型、管理升级等中心工作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真正将“学习力”转化为“生产力”与“竞争力”。 以体系创新积蓄企业文化力量,激发基层组织新活力 体系创新是破解企业管理效能难题、激活组织生命力的关键密钥。传统管理体系常因流程僵化、考核模糊而导致执行乏力,效力发挥不到位。而体系创新通过构建“点、线、面”党支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解决党组织工作“干什么”“如何干”“怎样评价”的问题,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双向交叉互促。一是月查评聚焦到“点”,针对公司生物质掺烧、绿色低碳转型、能源保供等年度重点任务,建立细化到人、量化到岗的支部工作责任清单,完善党建督导、文化激励、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发挥党建指挥棒作用。二是季查评扩展到“面”,结合上级党委要求、年度党支部目标责任书和党建工作责任制等规定,归类汇总支部考核标准11项41条具体内容,进一步明确支部工作内容。三是年评价贯穿到“线”,注重检查目标责任书、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效果,通过定期查评督促支部切实达到年度任务的“终点线”和“标准线”。这种体系创新不仅构建了“责任清晰、动态优化、闭环管理”的机制,更通过标准化考核与柔性化调整相结合,为企业在改革转型中保持战略定力、提升执行效能提供制度保障,实现“以体系固根基、以考核促落实”的长效发展。 以管理创新赋能企业文化发展,构建岗位建功新格局 管理创新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质效跃升的核心动能。在能源行业深度变革期,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绿色转型、数字化升级等复杂挑战,而管理创新通过融合思维与机制突破,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生产“硬支撑”。一是打造基层特色创新活动,围绕公司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提标准、创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在机组检修中成立临时党支部,由检修指挥部负责人任党支部书记,将参修承包商党员纳入党支部统一管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攻坚力量。二是持续推进智慧企业管理,在智能化保障体系、智能基础设施及装备、智能发电及智慧管理方面不断提升,以无人巡检、少人管理、精准控制、高效运营、解放人力为目标,打造智能智慧电站。三是提升创新管理水平,以提质增效、节能减排、设备优化为主题,组织开展QC(质量控制)小组和青工创新活动,激发员工创新创效活力,2024年公司1个QC创新成果荣获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特等奖。加强劳模工匠示范引领,建立企业工匠、齐鲁工匠、能源工匠“三级”工匠培育体系,公司3人获得“潍坊工匠”称号,1人获评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这些创新以岗位建功为载体、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打破“管理与生产两张皮”困境,让组织活力在攻坚一线充分释放,通过激活人才创新潜能、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为能源企业在“双碳”赛道上构建可持续的发展优势。 以宣传创新充实企业文化内涵,展现和谐企业新风采 宣传创新是企业抢占舆论先机、展现品牌生命力的战略抓手。在注意力碎片化、传播多元化的时代,传统宣传模式难以触达受众深层需求,而宣传创新通过阵地重构与价值传递,使企业声音从“单向灌输”有效转变为“双向共鸣”,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科学健康发展。一是筑牢红色阵地,感悟红色文化。每季度开展道德讲堂、文化讲堂,持续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紧密围绕安全月、企业文化月等主题开展文化宣传。二是筑牢宣传阵地,强化学习效果。积极搭建公司内网、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一网两端”新闻宣传平台,引导全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企业决策部署上来。“寿电之声”微信公众号最高视频浏览量突破5万+。三是筑牢氛围阵地,树立良好形象。创新“26112(两厅、六廊、生活区、生产区和两条文化带)”企业文化宣贯体系,依托“齐鲁”文化,创新开展传统文化、廉洁文化、安全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工作,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连续两届获评国家能源集团“文明单位”、山东省电力行业“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构建了“红色引领、多元发声”的传播矩阵,更通过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对内凝聚改革共识,对外树立“绿色能源先锋”形象,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内聚人心、外塑品牌”的良好生态。 以服务创新提升企业文化活力,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服务创新是企业夯实发展根基、激活内生动力的核心纽带。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传统服务模式因缺乏精准性和互动性,难以满足员工多元化的需求。而服务创新通过需求洞察与生态构建,倾听员工群众的呼声,扎实办好惠民工程,将“被动响应”转化为“主动赋能”,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一是搭建员工群众的“连心桥”,每周开展领导接待日,与一线员工面对面谈心谈话,为群众纾难解困,维护员工权益。二是绘出企业发展的“同心圆”,推进“健康国能”工程,常态化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检修送慰问、生日送祝福“四送”活动,不断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公司获评山东省“健康企业”和国家能源集团“健康食堂”称号。三是激发青年员工的“向心力”,开展“1+1”关爱行动,由一名党员联系一名青年群众,通过带思想、带技术、带作风,精准帮扶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服务创新本质上是企业生命力的“晴雨表”,通过持续提升员工的“获得感”与“归属感”,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创新动能。“五型”创新文化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以文化强党建,以党建促融合,群团同发力,实现了员工思想有觉悟,队伍技能有提升,民主管理有成效,价值创造有突破,安全生产有保障的效果,打造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