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 发表于 2025-6-25 14:39:09

散文-《巷道的回响》

本帖最后由 文博 于 2025-6-25 14:40 编辑



            巷道的回响    初夏,跟着陕煤运销集团矿井体验学习的大队伍,我来到了铜川市王石凹煤矿。从走进矿区到体验下井,从步入科技馆到亲临地下400米的巷道,我在矿灯穿透煤尘的光束中、在历史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触摸到了王石凹煤矿历史的厚重。而这次步入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仿佛也打开了一道通往时间深处的门,王石凹煤矿历史的痕迹和声响,穿过岁月的厚壁,开始在我眼前缭绕。   展览馆里的浮雕默默矗立,那些粗犷的线条,勾勒出矿工们黑黢黢的脸庞和健硕的体魄,他们肩扛铁镐,或者躬身推着满载煤炭的矿车,表情沉毅,像山一样厚重。矿区副绞提升室大门敞开安静地矗立,也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喧腾。隔壁高耸的深井架,钢铁之躯虽已锈迹斑斑,依然坚强地伫立在那里,似一个不肯老去的巨人,它守候着早已散场的昨日喧嚣,也正待迎接着即将繁华的热场。   向导是矿上的技术员,我们经过安全培训后,他便引我们走向深井塔楼,准备下井体验。一些老技术员也跟随一行。王石凹是立井,电梯直下,缓缓穿过塔楼粗粝的钢铁外壁,只听有人说:“曾经,这儿可是昼夜都喧闹不休啊!密集的人口,隆隆的机声,煤车上下奔忙,汽笛、铁器声浪交响……”他声音里,让人联想起当年的鼎沸。下到巷道体验区,阴凉的空气扑面而来,瞬间包裹住全身。地下的巷道已全面经过重新装修,幽深而整洁。巷道两侧有的地方依旧保留着废弃的铁轨和矿车,供人参观展览。但绝大多数的地方因地制宜进行了改造设计,如煤炭的智能语音介绍,矿井的历史照片展览,采煤的“动感体验”等。但井下也保留了一处采煤现场,庞大的综掘机静躺在一旁,两壁的煤层被铁网格整体兜裹,整排的液压支柱也如巨人的肩膀……停下脚步,靠近煤层,手指触及煤炭,我似乎透过石壁倾听到了什么。脚步声、吆喝声、机器的轰隆声……我心头一颤,在黑暗的深处,那网起的煤炭里,似乎依旧剪影着无数矿工们挥汗如雨的岁月。   乘坐上巷道的时空列车,通过3D的VR体验,王石凹煤矿的历史开始重现——建设移交生产、矿井实现机械化、综掘机如巨龙般旋转……一幕幕再次重返眼前。走出升井电梯,风从山间吹过,草木轻摇,初夏的蝉鸣鸟叫,自然之声涌满耳朵。之后,我们穿过选煤楼,又来到了王石凹列车小站博物馆。这里保留了原有的站房和老粮库,室内陈列着矿区和矿工的各种老照片。王石凹矿在建设工业遗址的同时,也在坚持传播车站文化。绿色的铁皮车如今亦变成了商品零售、美食小站。倚窗而坐,我看见青草从枕木缝隙里钻出,柔韧的藤蔓已悄然地攀上矿车。自然正以它自己的节奏,悄然收回曾被机器和喧嚣占据的空间。   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好像没有变。远处,曾日夜不息、如今归于沉寂的通风机,依旧在阳光下伫立,曾经的矿区八景,如今再多添了科技博览。我蓦然懂得:这遗址上的一切声音,无论是此刻的风声、喧闹声,还是方才巷道里的科技之声,抑或向导口中描述的昨日鼎沸人声,皆非单纯物理的回响;它们更像历史深处传来的低语,展现的是几代煤矿人“战天斗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那是鳌背山下的风雨兼程的两百年,是王石凹矿因煤而兴,因煤而困,也因煤而蜕变的次次“蝉鸣”。   离去的路上,回头望去,王石凹矿巨大的轮廓渐消融于山峦之中。但标语依旧醒目和清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唯有努力奋进,才能永葆基业长青”。此刻王石凹又开启了它新的浴火重生,这里即将再次经历从“煤”到“城”的华丽转身。正如路遥先生笔下写的:傍晚,当暮色渐渐笼罩了北方连绵的群山和南方广阔的平原之后,在群山和平原接壤地带的一条狭长的山沟里,陡然亮起一片繁星似的灯光……

张丽 发表于 7 天前

作者是于文波老师吗

文博 发表于 7 天前

是,张老师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文-《巷道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