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5-7-1 08:18:42

【助力写作】什么是小说的留白



来源 杂谈当代文学

首先说,什么不是小说的留白?小说没有写完,那只能叫烂尾,而不能叫留白。就比如说,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红楼梦》,写到“美香菱屈受贪夫棒”这一回就结束了,这只能叫烂尾,而不能叫留白。

留白就是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我讲一下小小说作家刘国芳老师的《塑造》。刘国芳老师之前在我的评论区评论过,让我受宠若惊。因为我讲他的小说忘记名字了。《塑造》这篇小小说在网上搜索不到。

《塑造》是一个武侠故事,里面有一个高手叫“西岭飘雪”。男主从小就听过西岭飘雪各种行侠仗义的故事,并崇拜他。长大后,男主去寻找西岭飘雪。男主一路寻找,一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当他听到西岭飘雪在什么地方行侠仗义的时候,急忙赶了过去。但是赶过去之后,也不见了“西岭飘雪”。或者赶过去之后,跟对方过招,发现对方武功平平,知道不是西岭飘雪。

有一次他听某个人说起西岭飘雪,就问西岭飘雪长什么样。那人说,我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因为他全程都蒙着面。他问,那你怎么知道他就是西岭飘雪呢?那人就把这个人武功如何高强、如何行侠仗义的事情说了出来。那人说,他的武功这么高强,肯定是西岭飘雪了。男主一听,这个人说的“西岭飘雪”实际上是他,因为那些事情都是他做的。

到故事最后,男主跟一个武功高强的蒙面人对了一掌,男主兴奋地说,你就是西岭飘雪?蒙面人说,不,你才是西岭飘雪。

“西岭飘雪”到底是谁?是这个蒙面人吗?小说没写。也许是,也许不是。这是小说的一个留白。“西岭飘雪”在小说中,既是指一个武功高强且善良的侠客,同时也象征着一种“行侠仗义”的精神。所以,只要你秉持着一种“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心,那么你就是西岭飘雪。

当然,这里有的人不知道刘国芳。我小时候可是看小小说长大的,所以刘国芳、魏永贵、滕刚等小小说作家,对我的影响很深。

讲讲鲁迅小说的留白。鲁迅的《祝福》中,“我”问短工,祥林嫂是什么时候死的。短工说,“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祥林嫂被从鲁四老爷家赶出来后,到底都经历了什么,她又是怎么死的,小说都没有描写。小说在“祝福”的爆竹声中结尾了。这就是“留白”。说明了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死,非常麻木,就像死了一只蚂蚁般让大家无动于衷。如果写了祥林嫂具体是怎么死的,那就属于“画蛇添足”了,虽然的确也能表现出祥林嫂的惨,但是无法表达“鲁镇人的麻木”。

《孔乙己》最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出现在咸亨酒店里,至于他的结局如何了,小说没有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孔乙己被打断腿了,又穷得没饭吃,他能活下去吗?

以上小说,都是把故事讲完了。留白是给大家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说故事烂尾。

魏永贵有一篇小小说叫《先生》,小说开头是这样写的:去校长家的时候校长正在喝酒,一个酒盅一盘花生米一瓶谷烧酒。他说校长……校长眨了一下眼皮说不用说了我知道你是来交辞职书的,我知道你早晚要来的但比我估计的晚了些。他又说校长你看……校长说你不用说了我知道庙小装不了大和尚,再说每个月几百块钱养不了老婆孩子还经常拖欠还老是捐款什么的。他低着头说校长那我……校长说不用说了你把辞职书放在桌上你就可以走了。校长说走一个老师走两个老师都一样再说剩的学生也不多了。校长就挥挥手说走吧走吧我要喝酒。

这篇小说里面写到“先生”来到城市后,“偶遇了”自己曾经的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已经做了小姐。当时“先生”醉醺醺的,后来通过兜里的小纸条,才知道那个小姐是自己的学生。女学生把一叠钱留给了自己的老师,劝老师回去,城市不适合你。

“先生”去寻找自己的学生,但是他走遍了城市里的大大小小的发廊,都没有找到他的学生。在这里,小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女学生没有找到,那么她后来肯定还是做小姐的。作者通过城乡对比,通过“做了小姐的女学生”,来批判城市的物欲横流。这篇小说跟孙频的一篇小说很像,是她写了《骑白马者》之后的一篇小说(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了)。她那篇小说写一个在山区里的青年,来到城市小区后,成了犯罪嫌疑人——这跟《先生》里的女学生,来到城市后成了小姐,有异曲同工之处。

还有像沈从文的《边城》,最后说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空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助力写作】什么是小说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