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5-7-2 08:20:46

【助力写作】把-四季的风-写成“生活诗”,让你成为散文高手

来源创意写作学

图 张修东

把“四季的风”写成文

作者:Ashida



    四季的风,看不见摸不着,有啥可写的?其实啊,四季的风,跟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春风湿润,夏风热烈,秋风清爽,冬风凛冽,四季一换,它就变着法儿地跟你打招呼。春风一吹,你知道花开了;夏风一热,你知道该吃冰棍了;秋风一凉,你知道叶子要黄了;冬风一刮,你知道该裹棉袄了。

    写风,其实是写季节的信号,也是写日子的流转,有时更像是写人,从它们的“性格”入手。更关键是,你要的是啥?是让读者看完了,就跟被四季的风都吹过一遍,脸上、心里都有感觉,春风吹过像挠痒痒,夏风吹过像被火烤,秋风一吹神清气爽,冬风一吹直打哆嗦。

    说到底,写风就是写“过日子的滋味”,就是“拿笔记录日子的流转”。春风吹过,知道该播种了;夏风吹过,知道该避暑了;秋风吹过,知道该收获了;冬风吹过,知道该回家了。风里藏着节气,藏着乡愁,藏着咱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现在就推开窗户,感受一下窗外的风,不管是春、夏、秋、冬,记下它的温度、味道、声音,然后拿起笔,用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着写着,就会发现,原来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早就跟咱的日子缠在一起了,写成散文,就是咱普通人的“生活诗”。

    (一)拿“身体”感受风

    1.春风像妈妈的手:

    春风软和,得写出“摸”的感觉。“春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在脸上,跟小时候妈妈摸我脸蛋似的,软乎乎的,带点潮味儿,好像刚从河边洗过手。吹到胳膊上,鸡皮疙瘩都没起来,反倒是汗毛轻轻颤了颤,像跟风打了个招呼。”(关键:把风比作熟悉的触感,比如手、绒毛,让人有画面感。)

    2.夏风像吹风机:

    夏风热乎,得写出“烤”的感觉。“晌午的夏风一吹,跟打开了吹风机的热风档似的,直往脸上糊。吹得人嗓子眼儿发燥,头发丝都黏在脑门上。路边的狗趴在树荫下,舌头伸老长,风一吹过,它尾巴都懒得摇,估计心里在想:这风咋比太阳还烫?”(用生活里的电器、动物反应写风的“热”,比说“炎热”更实在。)

    3.秋风像撕薯片袋:

    秋风干爽,得写出“脆”的感觉。“秋风一起,跟撕开了包薯片似的,‘嘶啦’一声,空气都变凉了。吹在脸上,清清凉凉的,像刚嚼了片薄荷叶。吹过树梢,叶子‘哗啦啦’响,不是春天那种闷声,是干脆的响,像谁在甩一叠扑克牌。”(用声音和口感写风的“爽”,比如薯片、薄荷叶,很直观。)

    4.冬风像小刀子:

    冬风刺骨,得写出“疼”的感觉。“冬风跟小刀子似的,专往领口、袖口钻。吹在脸上,跟有人拿冰碴子刮似的,生疼。路过风口,得缩着脖子,弓着背,风‘呼呼’地从耳边过,像有谁在骂街,难听又吓人。回家一摸脸,冻得跟红苹果似的,风把鼻子都吹得不通气了。”(用疼痛、动作写风的“狠”,比如刀子、冰碴子,让人感同身受。)

    5.闻风的味道(四季通用):

    风有“季节味”。“春风带着泥土和青草的腥甜,像刚翻耕的田;夏风带着柏油马路的焦糊和暴雨前的潮气,像个大蒸笼;秋风带着落叶的干香和炒栗子的甜,闻着就想啃一口;冬风带着雪粒子的冰凉和煤烟的呛人,跟刚打开冰箱门似的。”(每个季节的风味不同,用吃的、用的东西比喻,读者一下就懂。)

    6.听风的声音(四季通用):

    风“说话”不一样。“春风是‘沙沙’的,像小姑娘说悄悄话;夏风是‘呼呼’的,像老黄牛喘气;秋风是‘簌簌’的,像翻书页;冬风是‘呜呜’的,像谁在哭。”(用拟声词+生活场景,让风“出声”,比如说话、喘气、翻书,很鲜活。)

    (二)拿“眼睛”看风

    7.看风“吹”东西(春):

    春风吹啥都“软”。“看那柳树条,被春风一吹,跟姑娘的长头发似的,飘过来荡过去,末梢还打卷儿。晾衣绳上的纱巾被吹得飘起来,像只白蝴蝶,一会儿飞到东边,一会儿落到西边,逗得小猫跳起来抓。”(借被风吹动的东西写风,比如柳条、纱巾,让风有了“形状”。)

    8.看风“烤”东西(夏):

    夏风吹啥都“蔫”。“花坛里的月季被夏风吹得耷拉着脑袋,花瓣卷成小筒,像被晒化的冰淇淋。马路上的柏油被风吹得好像在冒热气,远处的车看起来都模糊了,跟隔着层毛玻璃似的。”(借植物、地面的变化写风的“热”,比如蔫掉的花、冒热气的马路。)

    9.看风“扫”东西(秋):

    秋风吹啥都“跑”。“秋风一来,落叶就跟撒了把瓜子似的,满地乱滚。有片黄叶子被风吹着,在马路牙子上打了好几个转,像个不会走路的小孩。街角的塑料袋被吹得飞起来,越飞越高,最后挂在电线上,像个打了结的风筝。”(借落叶、塑料袋写风的“力道”,比如乱跑、打转,风就“看得见”了。)

    10.看风“冻”东西(冬):

    冬风吹啥都“僵”。“冬风把晾在外面的衣服吹得硬邦邦的,像块木板,袖口还挂着冰碴子。路边的水坑被风吹得结了层薄冰,风再一吹,冰面上裂出细缝,跟蜘蛛网似的。行人的头发被风吹得乱糟糟,有的还粘在围巾上,像戴了顶毛糙的帽子。”(借物体的僵硬、结冰写风的“冷”,比如硬邦邦的衣服、结冰的水坑。)

    11.看风“画”天空(春):

    春风让天“干净”。“春风吹了几天,天就蓝得跟水洗过似的,一丝云都没有,像块透明的玻璃。偶尔飘过几朵白云,被风吹得薄薄的,像棉花糖化了一层,慢慢就散了。”(借天空的变化写风,比如干净的蓝、吹散的云,风就有了“效果”。)

    12.看风“搅”空气(夏):

    夏风让空气“闷”。“夏风刮过,空气跟凝固了似的,树叶都懒得动,只有知了在树上扯着嗓子叫。远处的山看起来雾蒙蒙的,像被风裹了层湿毛巾,模模糊糊看不清。”(借空气的闷热、景物的模糊写风,比如凝固的空气、雾蒙蒙的山。)

    (三)拿“回忆”写风

    13.春风里的童年:

    春风容易勾起“玩”的回忆。“想起小时候,春风一吹,就跟小伙伴去田野里放风筝。风托着风筝往上飞,线拉得笔直,手心被勒得有点疼,可高兴得直喊。春风吹着我们的头发,吹着我们的笑声,风筝飞到云彩里,我们追着风筝跑,鞋里进了土都不知道。”(借具体的童年场景写风,比如放风筝、追跑,让风有了“快乐味”。)

    14.夏风里的暑气:

    夏风容易想起“躲”的事。“小时候没空调,夏天最热的时候,就搬个竹床到屋檐下,奶奶摇着蒲扇给我扇风。那风又热又慢,跟没扇似的,但奶奶的扇子一摇,就有股淡淡的花露水味。我趴在床上,看夏风吹得墙角的仙人掌影子晃来晃去,听着远处的蝉鸣,慢慢就睡着了。”(借避暑的细节写风,比如竹床、蒲扇、花露水,让风有了“生活味”。)

    15.秋风里的丰收:

    秋风容易想起“香”的事。“老家收稻子的时候,秋风一吹,满田野都是稻谷的清香。爸妈在地里割稻子,我蹲在田埂上,看秋风把稻穗吹得低下头,像在给土地鞠躬。风还把晒谷场上的谷粒吹得滚来滚去,跟撒了一地的金子。”(借丰收的场景写风,比如稻穗鞠躬、谷粒滚动,让风有了“丰收味”。)

    16.冬风里的温暖:

    冬风容易想起“暖”的事。“上小学时,冬风刮得脸疼,爷爷就把我裹在他的军大衣里,牵着我上学。风‘呼呼’地吹,爷爷的大衣像个帐篷,里面暖烘烘的,还带着他身上的烟味。我把脸埋在他怀里,听着冬风在耳边叫,却觉得特别安全。”(借保暖的细节写风,比如军大衣、爷爷的怀抱,让风有了“温情味”。)

    17.风里的离别(四季通用):

    风可用来“抒情”。“去年送朋友去外地,车站的风很大,不管啥季节,都觉得冷。风把她的头发吹乱,她伸手去捋,我看见她眼里有点红。火车开走了,风还在吹,吹得站台上的落叶打转,也吹得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她的影子也被风带走了。”(借风写离别,用风吹乱头发、吹走影子,把感情“挂”在风上。)

    18.风里的成长(四季通用):

    风可用来“记事”。“小时候怕刮风,觉得风里有妖怪;后来长大了,春天的风让我想踏青,夏天的风让我想吃冰棍,秋天的风让我想捡落叶,冬天的风让我想回家。风还是那阵风,可我对它的感觉变了,好像我是跟着风声长大的。”(借不同年龄对风的感受写成长,让风有了“时间感”。)

    (四)拿“技巧”玩风

    19.拟人化(四季通用):

    让风“做人”。“春风是个调皮的小姑娘,偷偷掀开你的衣角,又咯咯笑着跑开;夏风是个暴躁的大汉,喘着粗气往你身上撞;秋风是个清爽的小伙,吹着口哨从你身边过;冬风是个严厉的老爷爷,板着脸往你脖子里灌冷气。”(给四季风“分角色”,按性格拟人,让风有“人味儿”。)

    20.比喻新鲜(四季通用):

    别用老掉牙的比喻。“春风像棉花糖的丝,软乎乎粘在脸上;夏风像刚出炉的馒头热气,扑得人喘不过气;秋风像刚拆开的薄荷糖,凉丝丝钻进鼻子;冬风像没戴手套摸冰块,一碰就激灵。”(用吃的、用的东西比喻,比如棉花糖、薄荷糖,比“像剪刀”“像母亲的手”更有新意。)

    21.排比串起来(四季通用):

    用结构相似的句子写风。“春风吹醒了柳芽,吹软了泥土,吹来了燕子;夏风吹红了荷花,吹蔫了树叶,吹来了蝉鸣;秋风吹黄了稻穗,吹落了枫叶,吹来了大雁;冬风吹白了屋顶,吹硬了河水,吹来了鞭炮声。”(排比能增强节奏感,把四季风的“动作”串起来,很整齐。)

    22.动静结合(四季通用):

    有风动,也有物静。“春风吹得风筝飞上天(动),地上的野花却静静开着(静);夏风吹得窗帘乱晃(动),屋里的风扇却转得慢悠悠(静);秋风吹得落叶跑满地(动),树上的柿子却挂得稳稳的(静);冬风吹得窗户‘哐当’响(动),炕上的棉被却暖烘烘的(静)。”(动静对比,让画面更鲜活,风的“动”更突出。)

    23.以小见大(四季通用):

    不写大风,写小细节。“看窗台上的灰尘被春风吹得跳舞,看空调外机被夏风吹得冒热气,看阳台上的辣椒串被秋风吹得晃悠,看门缝里的冰碴被冬风吹得沙沙响。”(借小物件写风,比如灰尘、辣椒串,以小见大,更接地气。)

    24.“通感”法(四季通用):

    把感官“混”起来写。“春风是粉色的,闻着甜,吹在脸上软;夏风是红色的,摸着烫,听着像知了叫;秋风是金色的,吹着爽,闻着有烤红薯香;冬风是白色的,吹着疼,看着像雪花飘。”(用颜色、味道、触感交叉写风,比如“粉色的春风”,让风更立体。)

    (五)按“季节”分着写

    25.写春风的柔:

    抓住“软、湿、暖”。“春风不像冬风那么硬,它是软的,像棉花。刚下过雨的春风,带着潮气,吹在脸上,跟喷了保湿水似的。早上出门,春风吹得人想把外套敞开,不像冬天裹得跟粽子似的。”(用棉花、保湿水写春风的“柔”,对比冬风的“硬”。)

    26.写夏风的闷:

    抓住“热、黏、憋”。“夏天的风,有时候跟没风似的,空气都是黏糊糊的,吹在身上,汗都干不了,跟贴了层保鲜膜。赶上雷阵雨前,风是闷的,吹得人心里烦躁,想冲出去吼两嗓子。”(用保鲜膜、烦躁的心情写夏风的“闷”,突出湿热感。)

    27.写秋风的爽:

    抓住“干、脆、凉”。“秋风一吹,天就高了,空气也干爽了,不像夏天那么潮。吹在脸上,清清凉凉的,把夏天的黏腻都吹跑了。路过果园,秋风把苹果的甜香、梨子的清香都吹过来,闻着就想流口水。”(用干爽、清香味写秋风的“爽”,对比夏天的潮。)

    28.写冬风的冽:

    抓住“冷、硬、尖”。“冬风是真冷,跟小刀子似的,专往骨头缝里钻。早上出门,得把围巾裹得严严实实,不然风一吹,耳朵都要冻掉了。风吹在玻璃上,‘呜呜’响,像鬼叫,晚上听着有点吓人。”(用小刀子、鬼叫写冬风的“冽”,突出寒冷和刺耳。)

    29.写风的过渡(四季交替):

    写季节转换时的风。“春天刚来的时候,风还带着冬天的硬,吹在脸上有点疼,但仔细闻,能闻到土里冒出的青草味;秋天刚来的时候,风还带着夏天的热,但早晚吹起来,已经有点凉了,像在提醒你:该添衣服了。”(写风的“过渡”,比如春初带冬,秋初带夏,体现季节变化。)

    30.写风的例外(四季反常):

    写不典型的风。“今年春天特别冷,春风跟冬风似的,硬邦邦的,吹得人直缩脖子,桃花都开得晚了;去年夏天凉快,夏风带着点秋风的爽,晚上睡觉都不用开空调,难得。”(写反常的风,比如春风冷、夏风凉,更有生活气息,避免千篇一律。)

   

dongzi 发表于 2025-7-2 08:21:10

避坑指南:写风散文常见毛病

    1.别“空喊口号”

    别光说“春风温柔”“冬风凛冽”,得写“怎么温柔”“怎么凛冽”。“错误写法:春风很温柔,冬风很寒冷。正确写法:春风吹得柳絮飘,像给大地盖了层软被子;冬风吹得水管子冻裂,半夜‘砰’地响。”(用具体事物体现风的特点,别干巴巴下定义。)

    2.别“四季风一个样”

    别把四季风写成“一种风”。“春风、夏风、秋风、冬风,脾气不同,得写出区别。比如写春风不能用“刺骨”,写冬风不能用“湿润”,得符合季节特点。”(记清各季风的“性格”,别弄混。)

    3.别“忽略人的反应”

    风是人感受的,得写人怎么受风影响。“光写风怎么吹,不写人咋做,文章就没人气。比如:‘冬风吹得人缩脖子,赶紧把围巾又裹了两圈;春风吹得人想脱外套,在草地上打个滚。’”(加入人的动作、感受,风才有“互动感”。)

    4.别“堆砌华丽词藻”

    别用自己都不懂的词。“错误写法:春风骀荡,冬风凛冽,吹皱一池春水。正确写法:春风吹得人脸上痒痒的,想笑;冬风吹得人鼻子通红,直打喷嚏。”(用口语化的词,比如痒痒、打喷嚏,比“骀荡”更易懂。)

    5.别“只写景不写情”

    风里得有“我”的感情。“写风不能像写说明书,得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春风吹得我想起奶奶的手,也是这么软乎乎的;冬风吹得我心里发慌,怕爸妈打工回来的路不好走。’”(把风跟自己的情感、回忆连起来,文章才有“魂”。)

    6.别“怕写‘丑’风”

    风不都是“美好”的,也能写“讨厌”的风。“夏风有时候很讨厌,热得让人烦躁;冬风更是,吹得人耳朵疼。别光写‘好’的风,也可以写‘坏’的风,比如:‘这夏风跟烤箱似的,吹得人吃不下饭,真想拿扇子把它扇跑!’”(真实的讨厌也是一种感受,写出来更接地气。)

   

dongzi 发表于 2025-7-2 08:21:29

仿写“三步法”

    “道理我都懂,就是不会动笔。”别急,先学模仿,再搞原创。找篇写风的短文,比如老舍先生《四世同堂》里写风的段落,学他的“实在”。

    仿写步骤(以“冬风”为例):

    1.找原文片段:

    原文:“风像个发疯的野兽,在院子里乱撞。”

    2.“翻译”成你的话:

    仿写:“冬风跟发了疯的狗似的,在楼道里乱窜,‘哐当哐当’撞得门直响。”

    3.加“你的独家细节”:

    再改改:“昨儿晚上的冬风,跟发了疯的狗似的,在楼道里乱窜,‘哐当哐当’撞得我家防盗门直响。我趴在猫眼上看,风把邻居家晾在楼道的袜子都吹跑了,一只红袜子挂在消防栓上,被风吹得‘啪嗒啪嗒’打拍子,跟招魂似的。我妈说:‘这风跟谁有仇呢,使这么大劲儿!’”

    关键:仿写不是抄词儿,是学人家“用生活里的东西比喻风”的本事,把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风填进去,慢慢就有了自己的“调调”。

   

dongzi 发表于 2025-7-2 08:21:34

整几篇:不同季节的风,不同的味儿

    (一)“春风湿润”版:《胡同里的春风》

    胡同里的春风,是从墙角的砖缝里钻出来的。

    刚开始,风还有点硬,吹在脸上跟小针扎似的,可没几天,就变软和了。你看那棵老槐树,枝桠被春风吹得直痒痒,冒出了嫩红的芽儿,像小孩刚长出来的乳牙。墙根儿的青苔被春风一吹,绿得发亮,好像抹了层油。

    最有意思的是晾衣绳上的被单,被春风吹得鼓鼓的,像个充了气的气球,一会儿飘到东边,一会儿荡到西边。有次,邻居张阿姨的花床单被风吹跑了,挂在树梢上,像一面花旗子,惹得路过的小孩直笑。

    春风还带着股“热闹”劲儿。不知哪来的柳絮,被风吹得满胡同跑,跟下雪花似的,钻进你的衣领,贴在你的眼镜片上。卖豆腐脑的大爷推着车进来,风把他的吆喝声吹得忽高忽低:“热乎的豆腐脑——”尾音被风拉得老长,拐了个弯,才钻进各家各户的窗户。

    我蹲在门口,看春风把地上的碎纸吹得打转,像个不会走路的小毛孩。风里有股泥土的腥甜味,还有谁家厨房飘出来的葱花味,混在一起,闻着就让人想出门走走。

    这春风,不像冬天的风那么凶,也不像夏天的风那么闷,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在胡同里跑来跑去,把冬天的死气吹跑,把春天的热闹吹进来。

    (二)“夏风燥热”版:《楼顶的夏风》

    夏天最热的时候,躲在楼顶上吹风,是我小时候最爱干的事。

    楼顶的夏风,跟开了锅的水蒸气似的,扑面而来,热得人喘不过气。水泥地被晒了一天,烫得能煎鸡蛋,风一吹,地面的热气直往上冒,脚底板都觉得烫。

    但楼顶风大,比楼下凉快那么一丁点儿。我和表哥搬个竹席铺在地上,仰躺着看天。夏风把云吹得飞快,刚才还是个大棉花糖,转眼就被吹成了破抹布。偶尔飘过一片云,挡住太阳,风就趁机凉快点,可没一会儿,太阳又出来了,风又变得滚烫。

    最有趣的是看楼下的树,被夏风吹得乱晃,叶子都卷成了小筒,像被烫着了似的。远处的蝉鸣被风吹过来,一阵高一阵低,听着像在哭丧,烦得人想拿弹弓打它们。

    表哥不知从哪弄来个破电风扇,插上电,“嗡嗡”地转,可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跟吹风机似的。我们俩把脚伸到栏杆外,让风随便吹,可脚趾头都被吹得发烫。

    这时候,要是能来阵雷阵雨就好了。前几天,眼看着乌云被风吹过来,天一下子黑了,我们高兴得直喊,可风把乌云吹偏了,雨下到别的地方去了,只留下一股潮湿的热气,更闷了。

    虽然夏风热得让人烦躁,但楼顶的风里,有我和表哥的暑假,有偷来的冰棍味,有被晒得脱皮的胳膊,还有那些被风吹走的、吵吵闹闹的童年。

    (三)“秋风清爽”版:《田野里的秋风》

    回老家收玉米的时候,正是秋风最爽利的时候。

    这秋风,不像春天那样湿乎乎,也不像夏天那样热烘烘,它是干干爽爽的,带着点甜味。一进田野,秋风就迎面吹来,把玉米叶子吹得“哗啦啦”响,像在鼓掌。玉米棒子被风吹得摇头晃脑,金黄的须子在风里飘,像老爷爷的白胡子。

    我跟着爸妈下地,秋风把我的头发吹得乱飘,遮住了眼睛。爸爸说:“秋风一吹,玉米就熟了,该回家了。”他手里的镰刀一挥,玉米秆“咔嚓”一声倒在地上,被风吹得滚了两圈,露出了饱满的玉米棒子。

    田埂上的野菊花被秋风吹得直点头,黄色的小花像撒了一地的星星。风里有股玉米秸秆的清香,还有远处村庄里飘来的炊烟味,闻着就让人想家。

    最有意思的是追着秋风跑,看它把落叶吹得满地跑。有片巴掌大的黄叶被风吹着,在我脚边打转,我一抬脚,它就飞起来,我追着它跑,它又落下去,像在跟我玩捉迷藏。

    中午吃饭,坐在地头的草垛旁,秋风把妈妈带来的馒头香吹得老远。馒头还是热的,被秋风吹得表面有点硬,咬一口,带着阳光和土地的味道。

    秋风越吹越凉,吹得玉米叶子慢慢变黄,吹得天上的大雁排成了队,吹得我身上的单衣有点不够暖了。爸爸说:“秋风起,该收庄稼了,收完庄稼,就要过年了。”

    这秋风,是丰收的信号,是回家的呼唤,它吹走了夏天的炎热,吹来了冬天的预兆,也吹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充满了盼头。

    (四)“冬风凛冽”版:《车站的冬风》

    去年冬天去车站送我弟,那天的冬风,跟刀子似的。

    车站广场上没遮没挡,冬风肆无忌惮地刮着,“呼呼”地响,像谁在哭。我和弟弟缩着脖子,把围巾裹得严严实实,可风还是往领口、袖口钻,冻得人直打哆嗦。

    弟弟要去南方打工,行李箱轮子在风里吱呀作响,被风吹得直晃。我们站在候车室门口,风把他的头发吹得乱翘,他伸手去捋,我看见他耳朵冻得通红。“哥,风真大,”他说,“到了那边就暖和了。”

    候车室里的暖气跟假的似的,门口的帘子被风吹得“啪嗒啪嗒”响,每开一次门,就灌进一股冷风,冻得人直跺脚。窗外的梧桐树光秃秃的,被风吹得直晃,几片枯叶在地上打滚,跟我们一样,不知道该往哪去。

    广播里喊着检票的通知,弟弟拖着行李箱往里走,风把他的背影吹得有点单薄。我站在门口,看他过了安检,身影消失在人群里,风还在吹,吹得我眼睛有点酸。

    回家的路上,冬风更猛了,吹得街上的行人都弓着背,像一个个移动的问号。路边的小吃摊支着挡风的布,可风还是钻进去,把摊主的帽子吹跑了。我裹紧了大衣,心里想着:这鬼天气,弟弟在火车上暖和吗?

    冬风真是个狠心的家伙,它把人吹得四分五裂,吹到不同的地方去,留下一地的思念和牵挂。可我知道,等这冬风吹够了,春风就来了,到时候,弟弟也许就回来了。

    注意事项

    1.写风要“接地气”:别总想着“诗意”,想想风怎么影响你的生活,比如吹乱头发、吹跑帽子、吹凉饭菜,这些“麻烦”的风更真实。

    2.多“观察”少“想象”:新手先写亲眼见到的风,比如小区里的风、上学路上的风,别瞎编“大漠的风”“海边的风”,容易写飘。

    3.把风“当人”聊:跟风“唠嗑”,比如“这春风咋这么黏人”“这冬风跟谁有仇呢”,用吐槽的语气写,文章更生动。

    4.结合“物”写风:风看不见,得借东西写,比如被风吹的塑料袋、摇晃的树、飘动的窗帘,这些“道具”能让风“现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助力写作】把-四季的风-写成“生活诗”,让你成为散文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