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243”工作机制为妇女就业创业赋能
今年以来,晋中市妇联立足引领服务联系职能,把促进妇女就业创业作为服务妇女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发挥两个作用+解决四个难题+塑造三个品牌”的“243”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妇联组织促进妇女就业创业的新路径。https://www.banbiantian.org.cn/upload/100/2025/07/17/b6bc413e8a6942f8b6bffb60160c1fad.png 市妇联坚持激发妇女就业创业活力和热情,通过发挥宣传宣讲、典型示范“两个作用”,持续讲好妇女就业创业故事,引领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就业创业,创造精彩人生。 发挥宣传宣讲作用。一方面,组建“巾帼宣讲小分队”,深入村(社区)开展“巾帼心向党·晋声嘹亮”主题宣讲活动,用妇女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宣讲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在“晋中妇联”微信公众号推出“榜样力量·巾帼绽芳华”“创梦职达·共筑美好未来”等内容,引导广大妇女转变就业观念,迸发就业创业热情。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实施“头雁计划”,培育选树各行业、各领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挖掘出和顺县梁余女性爱心公益协会会长郝雁丽、榆社县三和农牧渔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丽菁等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30名,激励带动更多妇女投身就业创业热潮;组织榆社县德润泽传统手工酿造厂总经理牛子群、山西优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嘉莉等创业典型走进各驻市高校,为女大学生讲解创业知识,分享创业经历,理清创业思路,激发她们留晋兴业、共创未来的热情和信心。https://www.banbiantian.org.cn/upload/100/2025/07/17/b612e98451304fd28026a2847bafb2c6.png 市妇联紧盯女企业家、女大学生、灵活就业妇女等群体的“岗位+就业”双向需求,积极搭建各类就业创业平台,在妇女与企业、市场之间牵线搭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通过供岗位、提本领、找资金、强保障等方式,解决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四个难题”,为妇女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创造便利。https://www.banbiantian.org.cn/upload/100/2025/07/17/bba72a49a2a3467695ecddde7eeb529c.png 解决岗位难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妇女就业创业精准服务,以“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助发展”为主题,通过“线下招聘会+线上直播带岗”模式开展招聘服务活动68场次,达成就业意向3920人;举办“每月逢八就业出发”线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4期,提供就业岗位402个,达成就业意向189人。解决本领难题。根据市场需求和妇女意愿,开展妇女素质提升行动,举办以美容美肤、收纳整理、母乳喂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30场,覆盖妇女群众919人。解决资金难题。主动帮助女企业家、女致富带头人和广大创业女性了解运用惠农惠企金融政策,解决融资难题,联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晋中市分行开展“惠她万家”普惠金融活动,截止目前,已为279名妇女发放3121.38万元贷款,为3家女性负责人企业发放300万元贷款。解决保障难题。发挥“一站式”维权服务中心作用,开展巾帼维权关爱活动,结合女职工产假、哺乳假、育儿假等热点问题,加强对妇女就业创业的心理疏导和权益保障服务,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活动50余场次,切实增强女职工的维权意识,提高用人单位依法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的自觉性,营造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https://www.banbiantian.org.cn/upload/100/2025/07/17/753d558975ef4857946659e16547aced.png 市妇联不断强化妇女就业创业工作的创新实践,坚持上下贯通、整体联动,通过以抓点带面促突破的工作思路,塑造家政服务、建功立业、市校共建“三个品牌”,实现“培育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辐射带动效应。 塑造家政服务品牌。以开展巾帼家政服务进社区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村(社区)妇联贴近妇女、贴近家庭、贴近家政企业的工作优势,以“服务一老一小+解决家门口就业”为双目标,通过“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家政服务”模式,助力“一人就业,两家幸福”。目前,已培育全市29个巾帼家政企业走进79个村(社区),线下设立6个家政服务网点,解决就业396人。塑造建功立业品牌。以开展就业创业巾帼行动为抓手,紧扣“文旅+文创”“文旅+乡村”等特色产业,打造王家刺绣展示体验馆、乡韵妇联领航站等巾帼就业创业典型,带动430名妇女就业;加强巾帼科技创新工作室建设,打造山西康养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新团队、介休市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等3个巾帼科技创新典型,为60名妇女解决就业。塑造市校共建品牌。以开展市校巾帼共建行动为抓手,联合市人社局等部门,组织931家企业走进9所高校开展专场招聘进校园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06万个,近2万名毕业生参加,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351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