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技能大赛成农民工“匠变”舞台
工会助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群凤还巢”注入活力促进发展《山东工人报》(2025年07月18日 第A2版)
本报讯 (通讯员 祁春梅 梁雪)为推动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落地见效,今年以来,武城县总工会联合县级以上工友创业园、种植合作社、基层企业等举办了飞防、组装风管和小麦选种、电商直播等十余场劳动技能竞赛。通过劳动竞赛,发展了特色产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为返乡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又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产业活力。
科学规划,精准实施,共同营造比实干、赛实绩、促实效的浓厚氛围。武城县总工会聚焦主责主业,以创新为驱动、以实干为导向,拓展竞赛广度与深度,推动竞赛在全县9个镇街(区)全面铺开,全县县级以上工友创业园全员参与,科学编制覆盖涉农企业、农村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涉农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竞赛方案,重点围绕技能提升行动、工友创业园提质增效行动、工会电商兴农行动三个赛道设计竞赛内容,进一步调动县级以上工友创业园及工友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训+竞赛双管齐下,不断培育挖掘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孵化创新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武城县萱草社区农民工李洪国在参加了县总工会举办的采摘藕培训班后深有感触:“原来只知道埋头苦干,现在通过培训掌握了采摘挖掘的技巧,效率和精准度都提高了,工资比原来翻了一倍。”武城县总工会创新推行“技能培训+劳动竞赛”模式,围绕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领域,邀请德州市劳模、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敏、“广运小媳妇”电商达人等开展专题培训6场,培训职工超720人次。在培训基础上,组织开展各类竞赛30余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一批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乡村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同时,做好服务工作,在参赛项目初审、培训指导、赋能提升全过程密切跟踪服务,推动更多农业类创新创业成果孵化转化。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劳动竞赛,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绘就振兴新图景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加强协作联动,整合各类资源,创新竞赛模式,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郝王庄镇萱草社区依托龙虾藕混养推出虾藕混养劳动竞赛,李家户镇祥惠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龙风桃等推出采摘劳动竞赛,四女寺镇结合运河文化观光、孝德文化教育创新推出文旅红色教育解说竞赛,每个镇街(区)、工友创业园都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出专属竞赛品牌。6月29日,武城县举办农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大比拼”活动,8名农村党组织书记纷纷登台,通过“PPT+解说”的方式,详细展示了自己所在村庄在党组织建设、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创新实践和亮点做法。通过这一活动,激发了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热情,促进了相互交流,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劳动竞赛被基层党支部书记分享推动,为乡村项目高效推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奋进激情。
筑巢引凤,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县政府“人才回引”计划和“群凤还巢”工程,武城县委、县政府为返乡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场地、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难题。积极吸引在外务工的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此外,他们还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功推荐常兴集团为市级专家服务基地,中椒英潮等3家企业为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数量居德州市第一。依托德州“吨半粮”示范区建设,武城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功争取到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实施县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两个国家级试点项目。同时注重品牌建设,推动基层挖掘辖区内特色,形成自身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让武城辣椒、棉花、西瓜等走出县城,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