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欧光文:37年把自己练成“装置听诊器”
全国劳模欧光文:37年把自己练成“装置听诊器”(图5幅) ◎李青 陈建福在扬子石化芳烃厂纵横交错的塔林管廊间,欧光文的身影是装置里的“活坐标”。他看仪表、听机泵、摸管线,凭借37年的经验,练就了“装置听诊器”的绝活,任何隐患在他眼中都无所遁形。他,就是工友心中的“装置守护者”欧光文,扬子石化芳烃厂重整联合装置班长,中国石化特级技师。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从“三不先生”到装置“定海针” 1987年,高中文凭的欧光文入职扬子石化。初入职场,他便立下“不谈闲、不玩乐、不辍学”的“三不规矩”。此后,他的世界仿佛只剩下两件事:一头扎进《岗位操作法》等专业书籍中刻苦研读;一头泡在轰鸣的装置现场,笔记本从不离身,随时记录操作要点、管线走向与异常现象。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的考验很快到来。入职不久,一场换热器泄漏事故突然发生。“那时是真的害怕,双手冰凉,心跳声和机泵声一起在耳边轰鸣。”多年后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欧光文依然记忆犹新:报警声骤响,换热器物料喷涌而出,书本知识在实战中“失灵”。但这次挫折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为他技术精进的催化剂。他意识到,经验必须在实战中淬炼。从那以后,每当装置出现突发状况,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处理完毕,他便静下心来,将处置过程、得失感悟详细记录,反复琢磨,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套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独特操作法和应急预案。他还练就了辨识装置“病症”的绝活,总结提炼出紧急事故处理“黄金5分钟”理念,在异常工况初露端倪时,做到反应及时、判断准确、处置有效。在这位“装置医生”的“诊疗理念”里,“预防”永远重于“治疗”。欧光文深知,再好的应急处置也是亡羊补牢。因此,他定期组织班组开展常态化、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班组成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他带领班组成员用“看闻听摸比”工作法揪出隐患,被大家称为“神探班组”,多次荣获公司“标杆班组”、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成为装置安全长周期运行的坚实堡垒。 创新工作室里的“愚公移山” 2009年,“欧光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走进工作室,最引人注目的展品并非耀眼的奖杯,而是一本纸张泛黄、边角磨损的《岗位操作法》。“这是我入职时的知识启蒙。”欧光文轻抚着它,目光深邃地说,“它时刻提醒我,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于基础的操作实践,持续学习,才能从平凡的土壤里挖掘出创新的金矿。”自此,这间工作室便成了技术革新的重要策源地。室内人影往来不息,技术骨干们或参观学习,或激烈讨论,思想碰撞的火花从未停歇。“铁打的欧劳模,流水的兵。”在欧光文带领下,工作室成员瞄准影响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优质运行的瓶颈问题,一次次发起攻关。他们提出的《在线水洗方案》,巧妙解决了长期困扰生产的脱戊烷塔塔板铵盐堵塞难题,获得中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创新成果二等奖;《氢提纯系统独立运行方法》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荣获“南京市十佳先进操作法”;《“小优化”实现重整料灵活加工和输送“双目标”》项目,被评为江苏省职工“五小”活动省级优秀项目……10余年筚路蓝缕,工作室累计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难题7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达数亿元。欧光文的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技术攻关上,更融入日常管理中。一次因操作偏差导致的装置波动,让欧光文彻夜难眠。当时,装置大幅减员,许多岗位人员面对复杂多变的异常工况力不从心。“光靠老师傅的经验传帮带已经不够了,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操作体系,让知识和技能可复制、可传承。”凭借对装置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欧光文总结提炼出装置隐患排查“三规律”(时间规律、现象规律、介质规律)和隐患处理“三方法”(科学巡检方法、精准判断方法、高效排除方法)。他还耗时3年,翻遍30年操作日志,编制《催化重整装置标准操作手册》,将经验转化为标准。面对新入职青年员工应急处置经验不足、能力提升慢的难题,欧光文带领团队耗时数月,系统梳理、深度剖析装置40年来积累的典型异常案例及关键操作细节,编制成《生产异常和事故案例汇编》。这本汇编在《标准操作手册》基础上更进一步,创新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细化基本操作方法和单元操作程序,形成了统一的操作标准。 劳模肩头的星火传承 前不久,青年员工安然调入欧光文的班组。面对陌生装置,她压力倍增。“欧师傅陪我谈心,带我跑流程,”安然摩挲着工牌上的油污,嘴角扬起笑意,她说,“那时我才发觉,‘劳模’这层身份下的他原来如此平易近人。”对欧光文而言,“劳模”称号不仅是一份崇高的社会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将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他带徒的方式既严格又充满温度。曾有一段时间,车间几个年轻人连续3个轮班围在关键的压缩机复水系统旁,眉头紧锁,苦思冥想却不得要领。欧光文见状,主动铺开系统图纸,从基本原理到常见故障,再到问题的关键点,抽丝剥茧,耐心讲解,直到年轻人紧锁的眉头舒展,眼中闪现出恍然大悟的神色。自此,欧光文在装置现场巡检、处理问题时,身后常常会跟着一群专注好学的“小尾巴”。除了签订正式师徒合同的“入室弟子”,他还有更多慕名而来的“编外学徒”。针对青年员工普遍存在的装置异常工况见识少、经验不足的问题,欧光文利用夜班时间,开设“夜班小课堂”,结合《生产异常和事故案例汇编》,生动剖析历史案例,传授判断思路和处置技巧;发现部分弟子理论知识薄弱,他便利用午饭间隙,进行“5分钟”随机快问快答,日积月累夯实基础;对于操作中存在的习惯性不规范动作,他亲自动手,将关键操作步骤标准化、可视化,编制成简明扼要的标准操作程序(SOP)卡片,分发到每个人手中,要求随身携带、随时对照。看着弟子们日渐成熟,眼中闪烁着对技术的渴望和对自己的敬仰,欧光文欣慰地说:“教会你们是我的本分,我最高兴的事,是看到哪天你们能带着新知识、新方法来教我。”这份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和殷切期望,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一批批新扬子人的成长。在欧光文的悉心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徒弟们迅速成长,在各级技能竞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多人在全国重整联合装置技能大赛、全国“红旗杯”班组长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他们不仅继承了欧光文精湛的技艺,更传承了那份对装置深沉的热爱、对安全极致的追求和对责任无悔的担当。欧光文用他的肩膀,扛起装置“安稳长满优”的生产目标,稳稳托举起未来的希望之火,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这片塔林管廊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图片1:欧光文(中)带领班员优化加热炉烧嘴调节李树鹏/摄图片2:欧光文(中)给青年员工传授泵群监测知识李树鹏/摄图片3:欧光文在检查新设密闭采样器 李树鹏/摄图片4:欧光文(右一)指导班组员工对VOCS自主检查检测李树鹏/摄图片5:欧光文在确认装置氢气流程的切换 李树鹏/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