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必备】为什么你的文章说服力不强?写作逻辑很重要
来源 cary的成长日记在写作和阅读文章时,可能会有一个困惑:文章明明有观点,为什么会觉得“跳”“散”“说服力不够”?
再看那些写得好的内容,常常一口气读完——观点清晰、推理顺畅、证据到位,整篇文章就像在和你聊天一样,水到渠成、让人信服。
其实,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写作遇到的困惑,都和“逻辑说服力”有关,说服他人需要逻辑思维,理性的说辞要建立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
有时候,你觉得观点没毛病,但读者却觉得牵强、难以接受;有时候,文章明明写了不少理由,可理由太多也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归根结底,问题就出在——你的推理链条是否严密。
当你写完一篇文章,你可以尝试从读者的角度思考:你能不能让读者自然地跟着你的思路,一步步一步一步走向你想表达的结论?
关于写作的逻辑,有很多的专业书籍和课程,以下是我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一、写作要有逻辑,是什么意思?
逻辑,通俗地说,就是“让一件事说得通,说得能让人信服”。
写作,是将观点准确传达给读者,说服读者。
有些文章总让人觉得说服力不够——不是逻辑链条断了,就是中间跳步太多,读者很难自然地跟上思路。
比如,你认为“阅读对个人成长很重要”,如果只是说“我觉得重要”,其实只是表明了你的立场,只算你的主观表达。
要想让别人信服,你就得解释清楚,为什么阅读重要?有哪些具体好处?你能不能拿出自己的故事、数据、或者社会现象来支撑?这样的推理过程,就是在构建“逻辑链条”。
好的写作逻辑,不只是让读者知道你在说什么,更是让他们知道“你凭什么这么说”。
如果观点和理由之间有缝隙,没有证据、没有例子,这条路走一半就断了。
对我来说,逻辑其实是自我校准。
我在写的时候,能不断检查自己:我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有没有地方是靠感觉强撑的?有没有例证能让观点更具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写作变成思想的打磨,而不是感情的宣泄。
逻辑拆解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式,比如拿到一篇好的文章,你可以尝试拆解,TA的观点是什么?有哪些理由?文章如何论证?用了哪些推理方式等,逻辑很抽象但也很重要。
二、“逻辑好”的文章:“结论明确 + 推理顺畅 + 支撑充分”
什么样的文章,读起来才让人觉得“有逻辑、能信服”?我理解是,结论够明确、推理够顺畅、支撑够充分。
首先,结论要明确,这是所有说理文章的起点。
一篇文章读了半天,没搞清楚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总在“打太极”,始终不落地,读得也很拧巴。
观点型文章最怕绕弯子。很多写作者总想着“埋伏笔”“留悬念”,但读者可能早就被绕晕了,没有耐心读下去。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开门见山。
你要让读者一眼看到你的立场、你的主张,甚至你的结论。哪怕一开始只是一个清晰的问题,也比那种反复铺垫、到结尾都不见观点的“文艺腔”要有力得多。
接下来,推理要顺畅。
有些逻辑“出问题”的文章,并不是没观点,而是中间的“路”断了。
比如你说“AI能提升法律人的工作效率”,说得很有底气,可下一句话马上跳到“所以我们要用AI”,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没有解释“为什么AI能提升效率”“具体提升了哪些环节”“有没有例子或数据支持”。
逻辑推理,其实就是要让你的每一个理由有依有据、环环相扣,最好还能让读者顺着你的表达,自己推导出你的结论。
你用连接词把推理串起来——“因为……所以……”,“进一步说……”,“比如……”——读者就能沿着你的思路,一步步走到你的终点。
不管是演讲、写作还是日常沟通,都是这个道理:不要让理由之间“跳步”,不要让结论凭空“掉下来”。我们需要用文字把每一个观点之间的因果、递进、并列、对比说得自然。
最后,是支撑要充分。
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掉链子”环节。很多文章看着观点鲜明,细一推敲却经不起推理。
如果文章想要表达“AI能提升法律人的工作效率”,那就告诉读者——哪里提升了?有多少提升?谁已经用过了?有没有真实案例或者数据?比如,“某律所采用AI工具后,文书处理时间缩短40%”,这些真实细节和数据,会让你的观点更加扎实。
很多人写AI,说“大家都在用AI,AI很厉害,我们要跟上时代,所以建议多用AI”。看上去气势十足,实际上说服力为零。
而如果你能一开始就亮明观点——比如“AI能大幅提升法律行业的工作效率”——接着解释原因,“因为AI工具可以自动归纳证据、筛选判例、生成初步文书”,再补上一组数据,“据权威数据,采用AI辅助的律所案件办理周期平均缩短30%,判决准确率提升15%”,最后总结“因此,我们应主动学习并使用AI,提升法律实务的竞争力”。
这样写,观点—理由—证据—总结,逻辑就像一条没断过的线,读者很容易跟上,也很容易信服。
写作本身不复杂,如果能把每一步都做扎实,文章自然会有“逻辑好”“推理顺畅”“说服力强”的质感,不至于出现断层。
三、写作中的“推理”:观点、论证、说服的桥梁
推理的本质——把“事实”推到“观点”上
每个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心里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但真正能把这些观点说服读者,是用推理把它们一步步“送到”读者心里。
比如我有一个观点:AI能够显著提高法律人的工作效率。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步,拆解观点,给出理由。不只是简单喊口号,而要说明理由。
第二步,用事实支撑理由,让道理“落地”。比如,某知名律所最近上线了一套智能辅助系统,律师只要上传案件材料,AI就能自动梳理案情要点、匹配相似判例,甚至根据输入模板一键生成初步起诉状。
有同行反馈,AI帮忙做案件归档、法条引用,效率起码提升了30%以上。数据、经历、行业案例,都在支持我的观点。
第三步,归纳上升,提炼普遍原理。分析完具体案例,都会回到观点本身,完成论证闭环。
在写作里推理的过程,其实和法律实务中“法律推理”一样,但内在的思考链条是共通的:无非都是从事实出发,套用规则或原理,最后推导出结论。
每个争议焦点的认定,都要对应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写作也是如此。
比如你说“自律能提升个人竞争力”,不能止于一句口号,而要有数据、案例、权威论断来“支撑”——就像法律人引用判例、法律条文那样。
推理不是只做给自己看,而是“说服读者”。
每次你写完一篇文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个外行读者,能不能顺着你的思路,一步步推到你的结论?有没有哪个环节逻辑断了,证据不够?”
四、五种常用的推理方法(适用于观点写作)
在写作里,推理方式其实就像我们和朋友聊天、讨论问题时自然会用到的思维路径,比较常见的有因果、类比、反证、归纳推理等。
1)因果推理:把原因和结果讲清楚,才能让观点站得住
在表达一个结论的时候,读者其实在心里追问:“你为什么这么看?”比如我说“AI能大幅提升律师的工作效率”,不能只喊口号,还要补上因果链。
可以思考下,我讲的这个观点,背后的因果逻辑够不够坚实?有没有“因为…所以…”的清晰关系?
2)类比推理:用大家熟悉的场景,把复杂问题说简单
很多抽象的新概念,如果光讲定义,读者可能根本无感。比如,“写作其实和盖房子很像,逻辑结构是地基,表达就是装修。”
用好类比,就等于给读者搭了一座“认知桥”,把他们熟悉的事物和你要讲的新知识勾连起来。不过注意,类比得“像”在点子上,别偷换概念。
3)反证推理:倒过来想,把错误当靶子打
有时候,最有说服力的推理不是直接证明观点,而是反着来。比如,有人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你就可以反问:“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有些人拼命努力还没有大的成就?”通过推翻一个常见但站不住脚的说法,引出“努力之外还需要方法和环境”等新的角度。
反证推理在面对争议、澄清误区时尤其有用——它让你的论证更有力量,也更容易打破对方的固有认知。
4)归纳推理:用身边故事,推导出更普遍的道理
有时候,讲大道理不如举小故事更打动人心。你可以从三个身边同事因为沟通不畅导致项目延误这件小事,引申出“沟通能力在团队协作中的重要性”。
归纳推理要注意样本量和代表性,别把个例当普遍规律。
5)演绎推理:先立规则,再讲案例,法律人写作的拿手好戏
如果你是法律人,演绎推理其实天天都在用。比如写判决书、写法律意见时,基本思路都是:先说一条通用的法律规定(大前提),再列举案件事实(小前提),最后得出结论。
演绎推理有条不紊,条理分明,是让文章结构变得严密、让结论自然水到渠成的法宝。
只要正确使用这些推理方式,不管写什么类型的文章,都能让你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写作训练建议:如何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首先,可以尝试阅读、拆解别人的好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推理”。
你看一篇觉得逻辑很好的文章,可以试着把作者的推理链一条条画出来。比如,他先讲了结论,然后怎么举例、怎么论证、怎么落地?
拆完之后,不要直接照搬,而是用自己的话再写一遍,可以换成因果、换成类比、换成故事试试看。
这样练几次,可以很快就能掌握逻辑表达的节奏和套路。
其次,套用结构模板,把推理链走一遍。
尝试每天写个小短文,专门练习“观点-推理-例子-归纳”这一链条。
每写完一段,就反省一下:“这里有没有哪一句突然断了,或者和前面没连上?”多读、多想,只要逻辑链不断,文章就有力量。
第三,多写文章、多复盘。
其实学习逻辑,学的是方法、理论,他不会直接教你在具体的某篇文章中如何布局、如何论证,因为不同的文章观点、素材、角度都不同,推理方法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在哪个地方更适合用哪个推理方法,这个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让他们找到对的位置。
如果觉得文字描述还是不够清晰,可以试着用思维导图、流程箭头的方式,把你的观点、分论点、素材、案例罗列出来,理顺自己的推理链,一步步搭桥、搭梯,让读者顺着你的逻辑走下来。
观点好不好,不在于你有多大的道理,而在于你是否把这套道理讲得顺、讲得清、讲得让人信,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推理能力的锤炼。
日拱一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