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航职院:推动无人机职教“出海”
【“一带一路”上的职教故事】◎本报记者 王禹涵
日前,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西航职院”)的无人机实训室里,教师王朋飞正在调试一件特殊教具——贴着中老双语操作指南的无人机。两个月后,这些设备将在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投入使用,成为该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经世学堂”的核心教学资源。
“无人机应用技术经世学堂”项目由西航职院主导,是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启动实施“人文交流经世项目”以来,在老挝设立的第一个以培养无人机应用技术本土人才为目标的海外“经世学堂”项目。自2022年10月成立以来,该项目已培养32名老挝学员,其中60%实现高质量就业。
量身定制海外教学方案
“无人机悬停时,要像蜻蜓点水一样轻柔。”在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的课堂上,中方教师王广志用形象的比喻讲解飞行技巧。他的身后,一块电子屏同步显示着中老双语的专业术语。这是西航职院开发的“双语智慧课堂”系统,包括20多个专业教学视频和6套虚拟仿真实验。
这种教学资源的开发源于深入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老挝急需电力巡检、农业植保方面的无人机人才。”西航职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刘志武介绍,“但直接照搬国内课程行不通,必须量身定制。”项目团队走访了老挝10余家企业和机构,最终确定“中文+农业应用”的课程体系。
西航职院对资源的本土化改造也颇具匠心。教材中的案例全部采用老挝当地场景,比如用无人机检查湄公河沿岸的输电线路,或者监测万象周边的稻田长势。更特别的是,所有专业术语都配有老挝语谐音标注,比如“遥感”(yáo gǎn)标注为“Yor kan”。
负责课程开发的西航职院教师胡少华说,他们将无人机操作分为8个能力模块、36个技能点,每个技能点都有对应的中文表述要求。学员不仅要会操作无人机,还要能用中文描述故障、填写报告。
“眼睛看会了不是真的会,手会了才是真的行。”这是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学员VANNIDA SANOUVONG最喜欢的一句话。
多元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西航职院的境外办学项目采用“校—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西航职院会提供专业核心课程资源与师资,制定专业标准,主导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外方学校提供教学场地并负责招生及日常管理;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开发部分实训课程,并提供实习、就业岗位。西航职院与外方学校按照课程类别分阶段合作完成教学实施,学生将获得两校的毕业证书。
“我们培养的是懂中国标准、会中文的技术骨干。”刘志武说。学员不仅要掌握技术技能,还要理解中国的产业文化。教学过程中,中方教师会特意讲解中国工匠精神的有关案例;实训时,则要求学员按照中国企业的工作流程操作。
数字技术的运用让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除了“无人机应用技术经世学堂”的学员,针对其他境外自主报名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西航职院以线上培训为主。通过教育部“中文联盟”、中航国际在线等国际网络培训平台,境外自主报名的学员可以随时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答疑。
这种多元培养模式成效显著。“无人机应用技术经世学堂”项目的首批毕业生中,有8人进入老挝无人机行业,2人创办了无人机服务公司。“中国老师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工作思维。”学员SOMPHAXAY SIPASEUTH说。如今,他带领的巡检团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湄公河特定河段的无人机巡查。
今年,“无人机应用技术经世学堂”项目计划拓展至中亚地区。“我们提供的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培训,而是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教育解决方案。”刘志武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