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5-8-5 10:57:33

【美文赏析56】郭沫若:白鹭

来源 华南文艺
白鹭
文/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dongzi 发表于 2025-8-5 10:57:38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精致优美的咏物散文,通过对白鹭的细腻描摹,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厚的文学造诣。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艺术特色

1、诗化语言的运用
文章开篇即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定下基调,通篇采用诗歌的凝练语言与意象组合。如"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的句式,明显化用《登徒子好色赋》的经典表达,赋予白鹭以完美的古典美学形象。

2、对比手法的巧妙
作者通过白鹤的"生硬"、朱鹭的"太不寻常"反衬白鹭的适宜之美。这种对比不仅突出描写对象特征,更暗含了郭沫若"平凡即美"的美学主张——白鹭因常见而被忽视的美,恰是生活本真的美。

3、多维度的描写视角
文章依次呈现白鹭的静态美(色素、身段)、动态美(钓鱼、低飞)、意境美(镜匣画面、望哨遐想),最后升华为哲理美。这种立体化描写使短短篇章容纳了丰富的审美层次。

二、思想内涵

1、对自然美的哲学思考
文中"被人忘却了它的美"的感叹,体现了作者对现代人审美麻木的反思。将白鹭喻为"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暗示真正的美不需华丽外显,而在于内在气韵。

2、生命诗学的建构
郭沫若通过白鹭展现其艺术观:生命本身就是艺术。白鹭不会唱歌却"是一首歌"的悖论表述,打破了艺术与自然的界限,体现泛艺术化的美学倾向。

三、文化意蕴

1、传统意象的现代转化
白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象征隐逸高洁(如张志和《渔歌子》),郭沫若则赋予其现代散文诗的灵动特质,既继承古典意象又突破传统寓意。

2、东西方美学的融合
"流线型结构"等科学化表述与"素之一忽则嫌白"的传统审美标准并存,反映作者学贯中西的视野。

四、不足之处
作为早期白话散文,个别表述稍显直白(如"恩惠"),部分比喻(如"玻璃框")与整体意境稍欠协调。但这类瑕疵恰见证了现代散文发展初期的探索痕迹。

结语:
这篇短文堪称现代咏物散文的典范。郭沫若以诗人敏锐的感知力和学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寻常白鹭转化为承载美学哲思的艺术符号。文中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与对生活诗性的发掘,至今仍给读者以深刻的审美启示。其"平凡即美"的美学主张,在当下浮躁的社会语境中更显珍贵。(deepseek点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文赏析56】郭沫若: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