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4 小时前

二〇一一年以来,西藏累计选派近三十万名党员干部扎根村(居)一线—— 竞相绽放的格桑花

(前沿观察)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 鲜 敢《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6日 第 19 版)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08/26/4ca62a27-43be-4079-921d-7fd09d62ee7b.jpg  拉萨河美丽风光。
  姜 帆摄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08/26/2682e3d0-7fa6-4d27-8221-100e0ca7210b.jpg  山南贡嘎县甲竹林镇沃拉社区驻村工作队深入群众家里调研。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摄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08/26/6d5be235-9f0f-4311-9014-866d92acf778.jpg  林芝米林市扎绕乡甲玛村驻村工作队开设田间课堂,宣讲政策。
  本报记者 鲜 敢摄


  从藏北草原的凛冽晨风,到雅江两岸的灼灼日光,跨越1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一批批驻村干部把忠诚与担当镌刻在蜿蜒的盘山路上,播撒在希望的田间地头。  干部驻村工作,是西藏强基固本、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201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累计选派近30万名党员干部扎根村(居)一线,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全面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等领域勇挑重担。如今,驻村工作体系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县一驻村领队、一乡一临时支部、一村一第一书记”的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些年西藏每年都选派2万多名机关干部进驻全区所有村(居),组织上一声召唤,他们打起背包就出发,不讲条件、不惧风险”。  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倾听驻村干部的故事。他们犹如一朵朵格桑花,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竞相绽放。  建强班子,点燃干事创业的热情  昌都市边坝县边坝镇普玉村,曾因地理位置偏远而发展迟滞、产业薄弱。  驻村第一书记李鑫到任后,从强班子破题,推行“党员积分制”,亮绩上墙;设置“红黑板”公示制度,优劣分明;开设“小黑板报”,政策直送。一招一式,皆靶向发力,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  紧接着,他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到100余万元资金,建成全县首个多功能党群服务驿站。“阵地这么好,我们更要全力服务群众!”村党支部书记达拉说。  如今走进普玉村,红顶白墙的藏式小楼鳞次栉比,乡村旅游发展红火;村委会前,一辆辆四轮摩托整齐列阵,载满游客直奔网红景点打卡。李鑫底气十足:“党建引领、群众增收,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2.4万元。归根结底,是有一个能干事、会带富的硬班子!”  近年来,全区驻村干部协同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82个,健全村级制度超9000项,发展农牧民党员近4000名,选拔1555名乡村振兴专干进入村两委,让党旗在雪域高原的每一个村落高高飘扬。  在阿里地区措勤县,驻村工作总领队罗开拓的笔记本密密匝匝,写满了牧民的期盼。  “初来乍到时,信息散乱、诉求模糊,为群众服务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力。”从拉萨机关来到800公里外的草原,他直言需要迅速转变角色。  “换地,更要换脑!”通过入户调研,罗开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电子民情台账:户数、草场、牦牛、就医、上学……动态跟踪每户情况,精准对接社情民意。  与此同时,他积极推行“帐篷夜话”机制。村干部与村民群众围坐在一起,“治理护绿、产业兴绿、文化润绿”的发展路径越辩越明,200余项诉求也被一一列入履职清单。“‘问题账’从群众口中来,‘对策账’与群众共商定。工作成效到底怎样,也交给群众来打分。”罗开拓说,“制度健全了,人心更齐了,大家的干事热情更高涨了。”  精准帮扶,把景区“流量”变成收入“增量”  林芝市墨脱县德兴乡荷扎村紧邻果果塘景区。景区游人如织,村里的摊位却一度冷冷清清。  经过走访调研,驻村队员次德吉发现,问题在于游客只识“果果塘”,不识荷扎村。  她随即带领驻村工作队,通过争取资金升级包装,打造“荷塘茶礼”品牌,创新推出系列文创。当季2000余份新品试销即火爆,摊主日收入突破千元。  随后,驻村工作队再添一把火:购置手工茶专业设备,建成远程技能培训室,直播带货培训随后跟进。驻村工作队还同步引导摊主们自主设计手工艺品,推出服装租赁、现做美食等业态。一系列举措,让景区“流量”变成村民收入的“增量”,累计创收40余万元。  拉萨林周县旁多乡加格村的牦牛产业一度市场遇冷。被群众亲切唤作“盼多”(藏语“有用之人”)的驻村干部樊智帅迎难而上。“品种改良、技术培训、模式创新,一样都不能松!”带队外出取经后,他创新推行“北畜南育”,将北部牦牛运输到海拔偏低的南部饲养,不仅实现扭亏为盈,还同步带动饲草种植、农机租赁等配套产业发展。  2024年,加格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分红现场,老支书扎西次仁紧握樊智帅的手,激动地说:“跟着年轻人走新路,走对了!”  近年来,西藏广大驻村干部争当农牧民群众致富引路人,创新开展“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年均走访农牧户80余万户,整合强基惠民资金9.04亿元,申报村级产业项目1464个,助力351个村集体经济扭亏为盈,551个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万元。  枝叶关情,“驻”进群众的心里  山南市扎囊县吉汝乡卓玉村的桑吉白玛,早年丧父、母亲病弱,带着3个年幼的子女,生活一度让她茫然无措。驻村第一书记顿珠得知她曾在茶馆帮工,便全力协助其创业——找门面、办执照、筹设备、备周转金。开业那天,茶香氤氲、座无虚席。桑吉白玛含泪捧上一碗甜茶:“没有你们这些跟人民心连心的共产党员,就没有我的今天!”  日喀则市康马县涅如麦乡那堆村,海拔4400米,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儿童缺乏照料。驻村工作队提议“建个照料室”,得到村民热烈响应。33户群众自发搬砖砌墙、缝制窗帘、铺装地板。照料室落成后,工作队队员化身“全能服务员”:做饭、打扫、辅导作业、举办生日会、亲情视频连线……“这下我们盼来了能聚聚、说说话的地方,孩子们也有个安全、宽敞的地方玩,真好!”老人拉巴多杰紧握驻村工作队队长边巴欧珠的手说。  一个风雪清晨,那曲市索县亚拉镇赞丹雪社区驻村第一书记高双鱼在走村入户途中,遇到村民次仁怀抱高烧婴儿求救。道路被暴风雪阻断,救护车无法抵达,孩子病情刻不容缓。高双鱼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毫不犹豫,轮番怀抱婴儿、携带氧气瓶,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1小时,终将孩子送上救护车。  事后,驻村工作队争取61万元专项资金,为10个偏远村配备微压氧舱,并协调专业村医定期巡诊,为牧民生命健康筑起坚实屏障。  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各驻村工作队累计走访慰问“三老”人员、困难群众4.46万名,解决实际困难1.68万件。3000余家派出单位把驻村点当“亲戚家”,年年开展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驻村干部真正“驻”进了群众心里。  同心守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深入人心  今年1月7日,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从抢险救灾的“快”到安置重建的“实”,全县180支驻村工作队、625名队员始终冲锋在前。  震时是突击队。预警骤响,玉白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吾坚,凭借日常走访刻进脑海的“地理坐标”,迅速组织疏散转移,全村28户164人零伤亡;巨石滚落,森嘎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徒手搬开断壁残垣,救出多名村民;余震未歇,野江村的达堆、次旺卓玛冲进危房,将失明、瘫痪的旺姆奶奶肩扛背驮而出。  灾后是主心骨。一排排临时板房拔地而起,水电、医疗瞬间复位,驻村干部昼夜巡逻、宣讲。“重建家园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重建,更是心灵深处的慰藉和希望的重生。”驻村干部罗红波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山南市错那市浪坡乡肖村,昔日牧业点,今朝边境小康示范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琼次仁探索“党建+产业+增收”路径,边贸中心、手工艺园、温室大棚次第落成,村集体年收入从零飙升至36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1万元。“钱袋子鼓了,服务水平高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边巴顿珠笑逐颜开。  近年来,西藏重点向边境县(市)全覆盖选派4000多名驻村干部,与村民同心守边。广大驻村干部把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讲遍牧场山口,培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带头人1.7万名,创建边境党建红色长廊55条,“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深入人心,党心民心熔铸成祖国西南边陲的钢铁长城。  今年5月,新一批5600支驻村工作队、2.2万名驻村干部整装出发。他们继续以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温暖民心,让格桑花在雪域高原永远绚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〇一一年以来,西藏累计选派近三十万名党员干部扎根村(居)一线—— 竞相绽放的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