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发表于 4 小时前

浙江嘉兴海宁 探索形成西山社区治理经验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水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立足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实际,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组织建设、资源整合、群众动员等举措,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推动社区从治理难点转变为治理样板,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创新组织体系夯实治理根基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组织建设是关键。西山社区是典型的城市老社区,人员结构复杂、矛盾纠纷频发、环境治理难度大等问题突出。为破解治理难题,西山社区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社会协同的治理新路径,以党组织为中心,统筹联动多元社会力量,构建起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  2004年,西山社区基层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辖区新居民,牵头成立嘉兴市首家社区社会组织——海宁市温馨港湾居家服务中心,通过让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切实提升新居民群体的“归属感”。2022年,温馨港湾居家服务中心进一步发展为海宁市新居民发展联合会,社会各方力量组建起党建联建矩阵,并培育出海宁市“乡帮宁”调解品牌,由23名新居民党员带领百余名骨干成员,用乡音乡情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成为基层调解工作的重要力量。  为统筹更多治理资源,西山社区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社会组织党小组”三级体系,与27家单位开展党建联建,推动45家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其中,海宁市潮乡应急救援队规模逐步扩大至362人,企业家占比达2/3,在应急救援、公益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组织凝聚力激活参与向心力,西山社区的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获得“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称号。  聚焦民生需求凝聚社会力量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有效激活与精准配置。西山社区将“按需匹配”理念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创新探索“需求导向、资源整合、项目运作”的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构建需求、资源、项目3张清单机制,广泛凝聚企业、社团、志愿者等多元社会力量,形成破解民生难题的强大合力。  “爱心教室”是西山社区“微爱童行”系列项目的主阵地,致力于丰富儿童的假期生活。自2010年开办以来,“爱心教室”逐渐从“政府单向供给”向“社会多元参与”转型,团队规模由10名社区工作者发展至如今的162家公益团体共同参与。企业捐赠画笔、图书等物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课业辅导,专业社工设计项目课程,形成“专业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今年暑期,该项目为158名新居民子女提供了为期45天的绘画、书法辅导等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辅导新居民子女5700余名。  为解决民生重点难点问题,西山社区精准识别群众需求,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针对辖区内老人就餐难题,西山社区联合社区老年协会开办社区爱心食堂,连续9年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为防范化解独居老人安全风险,西山社区联动海宁市慈善总会、海宁市红十字会及爱心企业,发放1200余只智能手环,建立“按键求助3分钟回应、10分钟上门”的响应机制。此外,以爱心联盟为枢纽,西山社区已汇聚162家成员单位、2.7万名志愿者,募集公益资金近1000万元,为基层治理夯实资源基础,破解社区服务“小马拉大车”难题。  强化群众参与激发内生动力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需持续强化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西山社区通过构建“参与式治理”机制,让群众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形成“越参与越认同”的良性循环。  在相院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西山社区邀请9位热心居民组成监督团,通过现场测量等方式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实现改造项目“零投诉”。在“爱心教室”项目中,曾在此学习的居民子女长大后回到西山社区担任志愿者,带动30余名往届学员加入服务队伍。  从居民众筹改造“爱心角”,到自发组成“千人社团”,再到居民为城中村改造后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点赞,西山社区群众满意度连续10年保持在98%以上,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5年超98%。群众不仅在“出题—解题—评题”的参与过程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不竭动力。  西山社区以党建引领筑牢组织根基,以资源整合畅通参与渠道,以群众参与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局面。未来,西山社区将继续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把群众智慧转化为治理动能,让社区真正成为有温度、有活力的幸福家园,为其他地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西山社区治理经验。  数据来源:中共海宁市委社会工作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嘉兴海宁 探索形成西山社区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