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事件”的“热”思考
“冷事件”的“热”思考刘佳跃
事件回放:
最近,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土城矿爆出一起冷门事件:一个原本在全矿小有名气的掘进队在施工过程中,因工作面顶板防护措施存在安全隐患,被在现场督促安全的安检员逮个正着,要求对相关设施进行整改落实后方可施工作业,结果双方互不相让,从口角争执到身体摩擦,一时间人皆哗然。
按理说这是一件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安检员出于职责所在,不折不扣查隐患堵漏洞理所当然;而被监督队组出于对职工生命健康的负责态度,发现隐患立即整改义不容辞。然而事情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插曲”往往就在一来一往的争执与较真中被衍生出来。安检员认为自己是在履行职责,因此说起话来粗声大气、横眉竖眼,期间甚至夹杂了一些污言秽语;而被监督队组骨子里藏着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是全矿树立起来的“标杆”掘进队,在所谓“面子”这一虚伪心理的驱使下,认为安检员是“拉狗饮水无事找事”,故意整难看找茬子,这么点小隐患就停产整顿,既耽误进尺又丢颜面,说什么也要继续生产。于是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中不免恼羞成怒拳脚相向,结果可想而知,两人均被请进了学习班。
某矿对这起事件的态度是泾渭分明的。事件发生后,分管安全的副矿长组织多个生产采区、辅助区科的区科长、党支部书记、分管副职及班队长、车间主任对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反思,严肃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同时在全矿掀起了一股强化安检员、班队长及班组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热潮,至此,这起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对这起“冷事件”的热思考:
安检安检,为安而检。某矿安检员这种坚持原则、认真履行职责的做法首先值得肯定。因为煤矿特定的生产作业环境决定了安检员必须以一种责无旁贷的天职去履行职责,制止违章。但是在履职过程中,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表达履职形式和如何摆正履职心态的问题。安检员履行职责的最终目的是要除隐患保平安,为队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但是在“执法”时,必须抛弃那种凌驾于生产一线职工之上的优越感和特权思想,避免一言九鼎或牛气冲天,“执法”过程中更应该心平气和,而不是颐指气使或骄横跋扈,因为这样不但会引来职工的反感,而且会产生抵制情绪,使监督与被监督双方两败俱伤。
对安检员的“执法”问题,我的观点是必须铁面无私,实事求是。但是铁面无私不等于板起面孔呵斥谩骂,而应该多一些人情味,尽量站在生产者的角度,用一颗感恩之心去理解他们的不易与艰辛,用春风化雨式的说教去教育感化他们,给他们讲明违章违纪的巨大危害性,达到相互沟通、理解、支持的安全监管双赢局面。唯此,类似的“冷事件”才可能少发生或不发生。
再说说被监督对象。笔者之所以在事件二字前加上一个“冷”字,是因为这个队是全矿公认的标杆和样板队组,而这类现象也是偶尔发生的一种个体现象,但是,在很多时候,往往一个不起眼的细小环节常常会诱发出一系列令人心痛的悲剧性事故产生。特别是在一些生产队组,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不违章就不能产煤无法进尺”的错误思想大有人在,因而安检员的正常监督常常被认为是多此一举。另外,在一些煤矿,那些一贯战绩突出、生产任务月月飘红的班队组和车间往往被寄予过高的期望值,一旦生产任务稍打折扣,从矿区领导到队领导,都认为这是很丢颜面的事,因此,在压力之下,刻意追求产量、效率、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了某些管理人员的“风向标”,“冷事件”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生产任务固然重要,但是职工的生命权利更值得尊重,作为一个区队班组的管理人员,应该从矿井生产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出发,牢固树立“带血的原煤不出,带血的掘进进尺不要,带血的钱不拿”的理念,多理解、支持安检员的工作,而不是吹毛求疵地认为任务金钱大于天,安全监管部门严格“执法”是在刁难找茬,更不能片面、错误地认为安检员是在拿闲钱吃闲饭,不违章就不能出煤进尺更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自我毁灭行为。因为一旦这种思维陋习形成定势,必将使原本是偶发的“冷事件”变成“热事件”,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此文中,笔者绝对不是要为任何一方鸣冤叫屈或者袒护功过,更不是在求全责备歌功颂德,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呼吁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关爱,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扎扎实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共同推进本质安全型班队建设,这既是双方的利益所在,更是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动体现。 “某矿”好像在新闻里不能这样写哦,或者前面要有提示。 玲子老师,写了具体矿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