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风险写进流程让每一吨煤都跑出“加速度”
山西物产国贸能源供应链有限公司加强制度管控助力提质增效出版日期:2025-08-28 A03版●企业 山西工人报
本报讯 (记者郭倩通讯员张天一)“您好,麻烦尽快将列车的车次号和首尾号发给我,我抓紧报给港口和商检机构,以确保后续工作有序推进。”8月18日,在暴雨中的曹妃甸港口装运现场,山西物产国贸能源供应链有限公司物流事业部王程正在办理到港列车的相关事项,为最终装船发运至下游电厂作好充分准备。他每天都要对接多趟列车的卸货工作,确保每一吨煤炭顺利入库。这正是该公司日常工作的生动缩影。把风险想在前、制度做在细、服务送到家、监督嵌进骨,该公司让每一吨煤都跑出 “加速度”。
思维先行,把风险意识从会议室搬到站台、港口,搬进每一次心跳。该公司把增强风险意识确立为经营决策的第一道工序,设立风险前置审查机制,所有业务须先由业务、财务、法务三道关口把关:业务深入研究市场,跟踪市场动态;财务加强资金管控,确保资金周转效率;法务做好资信审核,严格把控合同条款,三方都点头才立项,预警单随行情每周刷新。各个港口的业务组各揣一张“风险卡”,每笔贸易订单决定前要考虑“这份合同最大变量是什么、最快可控动作是什么”,把对市场波动的敬畏转化为全员共同的思维惯性。
制度固本,把制度嵌入每一个动作、每一通电话、每一声交接。该公司坚持“制度先行、流程内嵌、标准可复制”的原则,构建覆盖全业务流程的制度矩阵,合同审批、资金拨付、货权转移、发票流转,每道关口都像一把锁,时间卡到点、权限卡到人,如有一道不合规立刻亮起红灯,谁也绕不开。
每季度制度复盘会准时召开,监管的新通知、一线的新痛点统统摆到桌面,能改的现场改,保证流程永远比漏洞快一步。通过制度体系的刚性与韧性并举,该公司把合规要求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部自觉,实现了“制度即习惯”的管理境界。
服务至上,把甲方的焦虑当作自己的心跳。该公司把“让客户安心”视为风险最低化的路径。碰到用量大、节奏急的下游客户,由专人对接,锁价方案随行情随时改,今天问价,明天就能拿到可执行的交货方案。每月一次的“信息窗”更像一份天气预报,煤价可能往哪儿走、运力哪天最紧、港口还剩多少堆位,统统进行提前推送。通过把服务做深做细,公司将客户潜在风险提前消化在合作过程之中,形成“风险共管、价值共生”的长期伙伴关系。
天津港码头灯火彻夜不熄。从第一辆倒运卡车驶入卡口,到最后货船鸣笛离港,整整48个小时,综合业务部刘锦与港口、供货商三方像接力赛一样无缝衔接:车辆过磅、堆场倒垛、采样化验全程监督;装卸车数、热值指标、水分偏差、货船水尺,逐项核对逐单签字。
监督不是事后的“追光灯”,而是并肩前行的“安全带”。领导班子每季度静听一次合规雷达的“嘀嗒”,经营层把风险曲线直接摊在桌面,业务部里的“合规哨兵”随时插旗预警。积分、奖金、晋升被悄悄系在一根绳上,谁踩红线谁丢分,谁堵漏洞谁得分。
把监督缝进日常,最后变成习以为常的自律。该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姜怀福总结得干脆:“口号不上墙,吨数可秤,利润可量,才见真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