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发表于 2025-9-2 20:34:45

让一线产业工人当“创新主角”

近年来,中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工会紧扣“植技能树、添创新点、筑成长台”核心目标,从激励机制、经费保障、契约管理、平台搭建四大维度发力,让一线产业工人从创新“旁观者”变为“主力军”,真正站上创新舞台中央,将“能工巧匠”的创造力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以前总觉得创新是技术部门的事,直到自己改良的工装被评为公司优秀操作法,还拿到了1500元奖金,才发现咱一线工人也能当‘创新主角’!”说起自己的创新经历,公司机车检修车间高级技师闫民中难掩激动。这一创新成果的落地,离不开公司工会健全的激励机制。2024年,公司修订《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审管理办法》,将优秀创新成果奖励标准从过去的300-1000元提升至600-2000元,同时扩大评审范围——不仅涵盖技术攻关项目,还将操作法改良、工装优化等“微创新”纳入评选。2024年以来,公司已评选表彰优秀创新成果、优秀操作法101项,向职工发放奖励8.8万元,有效激发了职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现在车间里讨论创新的人多了,主动提建议的人也多了。”公司工会主席王波说,激励机制的完善,彻底打破了“创新与一线无关”的误区,让“创新有奖励、付出有回报”的理念深入人心,职工参与创新的热情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给“创新想法”插上“落地翅膀”“要是没有工作室的经费支持,我这个‘重联试验装置’的想法可能还停留在图纸上。”公司潘春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向振毅感慨道。2024年初,他提出研发“重联试验装置”的想法,但想法刚提出时,却犯了难——制作样机需要购买钢材、定制零件,算下来要花近万元,个人难以承担。转机出现在2024年,公司工会修订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为解决职工创新“缺钱办事”的困境,公司明确规定:对能切实解决现场工艺难题的创新项目,给予2000-20000元资金补助,且资金拨付流程简化,由工作室直接申请、工会审核、财务快速放款。向振毅的项目提交后,仅3个工作日就拿到了1.2万元补助,顺利完成样机制作。“以前职工有好想法不敢提,怕‘画饼充饥’,现在有了经费保障,大家敢试敢闯,创新项目落地周期大幅缩短。”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潘春望说,经费补助不仅解决了“钱从哪来”的问题,更给了职工“放手去干”的信心。让“创新项目”靶向解决“生产难题”“签下‘揭榜挂帅’协议那天,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3个月内要完成‘电力机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效率提升’项目,完不成就要按协议接受考核。”全省劳动模范、中车兰州公司焊工王继荣回忆道。2024年,公司工会联合技术、生产部门梳理出104项生产经营难点,以“揭榜挂帅”形式向7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发包,涵盖科研开发、工艺攻关、质量攻关等领域。王继荣带领的团队揭下的项目,正是困扰车间许久的“老大难”:传统诊断需拆解多个部件,平均耗时2小时,且易遗漏隐性故障,导致返工率高。“契约管理就像‘紧箍咒’,让创新项目不跑偏、不务虚。”公司工会主席王波介绍,通过签订协议,每个项目都明确了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奖惩措施,避免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让“小创新”走向“大舞台”“第一次站在全国发明展览会的领奖台上,我才知道咱一线工人的创新成果也能得到全国认可!”电气车间潘春望团队成员张发成激动地说。2024年,潘春望团队申报的项目获得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让这个“车间级”创新成果走向全国舞台。为了让职工创新成果“走出去、能转化”,公司工会搭建了多层级成长平台:对内举办首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展,促进跨部门交流;对外推荐项目参加全国、省级发明展览会,同时,依托联创中心开展钳工、电工等工种实训,并成功承办2024年甘肃省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车赛区)9个工种决赛,4人获“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17人获“甘肃省技术标兵”称号。如今,该公司已有3个工作室获评“中国技协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工作室获评“中国中车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推动73项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真正实现了“创新从一线来,成果到一线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一线产业工人当“创新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