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闪耀抗战岁月 筑起烽火中的科技长城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7日 第 07 版)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当抗战烽火燃起,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与祖国共赴危难。他们或研发武器装备,或寻找矿产资源,或从事战时保障,将全部智慧投入抗战急需,筑起了一道烽火中的科技长城。 胸怀祖国,投身抗战的滚滚洪流 七七事变爆发,远在德国的陈康白义愤填膺,当即带着成包的专业书籍和实验器材,与家人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 “坚决抗日的是中国共产党,要救国就要去延安参加革命。”听从恩师徐特立的建议,陈康白抵达延安。为了解决大生产运动中遇到的科技难题,陈康白受命担任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筹备组组长,组建起陕甘宁边区第一个专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机构。1940年,他接到一个紧急而特殊的任务:中央任命他兼任三边盐业处处长,解决食盐产量不足的问题。 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三边盐池,陈康白带队找到了几处“海眼”,判断它是盐壳下水汽冲开沙子形成的“出气孔”。他组织人力将“海眼”挖成水井大小,又修建了一批标准化盐田,取卤水倒进盐田,经过晒制很快就获得了高品质精盐。全新的打盐方法迅速在三边推广开来,边区盐产量提高近10倍,极大缓解了边区财政困难。 1944年,陈康白响应中央号召随军南下,担任中原军区军工部部长。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带领大家改良军工厂的生产工艺,制造出更有效的武器。 战火纷飞中,许多海外学子像陈康白一样,投身抗战的滚滚洪流。 能源是战时经济的命脉。1937年,张光斗本打算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但抗战全面爆发的消息,就像重锤敲在他心上。张光斗在给导师的信中直言:“如果国都亡了,我念书还有什么用”。 不顾导师挽留,张光斗辗转回国,一心寻找能直接服务抗战的工作。1938年下半年,装机容量1500千瓦的桃花溪水电站启动建设,张光斗负责设计校核工作。仅一年时间,桃花溪水电站便建成发电,1500千瓦的电力稳定输送至二十六兵工厂,为国防工业提供了关键动力,成为抗战后方的“能源支柱”。 之后,张光斗参与设计了两项关键工程:1941年设计3000千瓦的下清渊洞水电站,1942年启动鲸鱼口水电站修建。这些工作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更为我国水电事业起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主持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设计、担任密云水库总设计师、推动三峡工程建设……抗战胜利后,张光斗的水利报国之路从未停歇,在新中国水利建设与教育领域留下诸多里程碑式贡献。 克服极端条件,用所学支援前线与后方 边区吹响大生产运动的号角,为破解粮荒困境,中共中央提出了军垦屯田的设想。在贫瘠的黄土高原如何创造奇迹?延安自然科学院派出一支科研队寻找突破口,带队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乐天宇。 从延安出发,途经甘泉、志丹等15个县,乐天宇率领团队躲避敌人的封锁与骚扰,克服山区缺粮、缺水、缺医疗的困难,47天考察中,成功收集到各类重要标本2000多件,掌握了边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情况,为后续开发提供了第一手科学依据。 考察中,乐天宇一行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极适合农垦的荒地。之后,他们迅速整理成果,撰写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书》。正是这份考察报告,让“开发南泥湾”从设想变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1938年,化学家华寿俊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抗战的发展,边区政府和军队对印刷纸张的需求愈发迫切。当时,边区的印刷纸张原料主要是废麻袋,产量少且质量粗糙。 “多出一张纸,多印一份报,就多给敌人一些打击!”为了冲破敌人的封锁,1939年11月,组织安排华寿俊和他妻子也是大学同学的王士珍,一起到陕甘宁边区的振华造纸厂工作,解决边区新闻、文件和教学用纸难题。 经过反复试验,王士珍发现用陕北当地常见的马兰草做原料,纤维度强、成本低廉,而且来源丰富。华寿俊用马兰草做原料,研发出印刷纸张的制作工艺。由于马兰草造纸法的成功,边区政府在延安紫坊沟、南泥湾等多处兴建造纸厂,陕北从此告别了缺纸的历史。 全面抗战开始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谢家荣在北京大学任教,其地质矿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蜚声中外。为推动矿产开采,1937年,他投身地质勘察工作,率队详细调查了广西西湾煤田、广西富贺钟区及湖南江华的砂锡矿。 随着中原和华东资源基地沦陷,国家对大后方矿产资源的开发越发迫切。凭着对砂锡矿的深入研究,谢家荣学习采、选、冶技术,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经费,主持创立了当时湖南唯一用机器采锡的矿厂,并通过生产锡锭出口换汇,购买抗战军用物资,服务抗战事业。 20世纪40年代,不顾日军的轰炸和侵扰,谢家荣主持了叙昆铁路沿线地质矿产的调查与研究。在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谢家荣领导的矿产测勘处绘制了覆盖面积将近10万平方公里西南各省矿产地质概略图,调查煤矿60处、铁矿16处、铜矿13处,发现云贵的高级铝土矿,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在抗战烽火中淬炼,科学家们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本报记者喻思南整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