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学子跨省红色研学:用化学实验解码红色历史中的科技密码
今年夏天,西北工业大学“六省红途·化燃青春”实践队的8名师生跨越鲁豫苏冀辽陕6省,以“沉浸式研学+跨学科创作+数字化科普”模式,将战地制硝、马兰造纸等红色故事转化为云端实验课堂,让红色精神在烧杯试管与数据镜头中实现“可视、可感、可学”的生动传递。图为实践队员直播讲解航天材料的发展与特性。“从延安窑洞的土法制硝到航天材料的高温耐烧,红色历史中始终蕴藏着科学报国的密码。我们深挖历史细节,就是要让先辈的奋斗智慧与现代科技对话。”实践队队长马嘉慧说到。实践队员化身“红色科技讲解员”,创新构建“历史溯源+实验还原”的科普传播体系。他们走进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红旗渠咽喉工程等红色地标,将80年前的战时科技实践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实验演示:延安南泥湾的马兰草经沸水浸泡、石灰乳淬制,3分钟内即可转化为韧性纸张,生动重现《解放日报》用纸难题的解决过程……一个个植根历史的化学实验,让红色故事绽放出科学光芒。为提升科普精准度,团队提前数月开展系统性筹备:走访6省12处红色基地挖掘第一手历史素材,打磨8套可视化实验课件,录制20组标准化操作视频,组织多轮情景式试讲。直播中采用“历史场景代入+实时互动答疑”形式,吸引数千人次青少年在线参与。此次活动辐射全国多所中小学,累计直播时长超500分钟。不少学校将实验内容转化为暑期实践作业。图为河南省西平县三里湾小学学生跟随直播制作“再生纸”。这场跨越六省的红色研学,不仅让红色历史中的科技智慧从文献走向现实,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科学报国”的种子。未来,实践队还将持续完善“红色科技解码”内容库,推动更多战地科技故事转化为可操作、可传播的科普资源,让先辈们在困境中坚守创新的精神,通过一次次实验、一场场直播,成为激励新一代青年勇攀科技高峰、传承红色基因的不竭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