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专家点评】 作者:文卫华(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城市书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形态,正在快速融入城市社区、商圈和景区。这种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公共图书馆体系建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凭借全天候的智慧化服务、舒适便捷的阅读体验和“小而美”的空间环境,成为当代都市人享受阅读的精神家园。 2014年,我国首家城市书房在浙江温州诞生。之后,城市书房迎来建设热潮,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3000家城市书房,有力推动了“15分钟阅读圈”建设,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区别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典藏功能和商业书店的营利模式,城市书房采用网格化嵌入式布局和公益化运作机制,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多元场景,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与功能,在满足公众阅读需求、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建设书香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目前城市书房还存在制度规范不完善、社会参与不足等共性问题,有些城市书房缺少特色,数字化程度不高,功能较为单一,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充分释放。实现城市书房的可持续发展,为市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从多方面发力。 完善建设与服务标准,强化保障支持。当前,城市书房建设缺乏统一规范,各地的建成效果也是参差不齐。随着城市书房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国家应加强宏观规划,推动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发展状况出台区域建设标准。各地可以借鉴温州、扬州、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完善服务标准。城市书房是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关规定,可将其建设与运行管理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和财政预算保障范围,为其提供配套支持,确保可持续发展。 拓展社会参与路径,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我国的城市书房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建共营模式。一方面,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基础上,调动各方资源,加强与图书出版机构、文旅企业、商业综合体等的协同合作,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房的建设与管理,并给予其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另一方面,充分激发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培育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城市书房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场景优化,满足市民多元阅读需求。城市书房可针对所在区域读者特征,优化阅读场景、推出特色主题活动,满足市民个性化、差异化阅读需求。比如,南昌的孺子书房为上班族和学生群体提供延时服务,开封的玺·阅女子书房专门为女性读者打造了一个优雅宁静的阅读和交流空间,北京朝阳城市书屋·尤伦斯馆以未成年人阅读为特色,结合艺术展览,营造亲子美育空间。 文化为核,打造彰显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城市书房不仅是阅读场所,也是读者感受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坐落在古运河畔的三湾城市书房,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岸建筑中水榭和画舫的精髓,成为扬州市一道亮丽的书香风景线;杭州将茶文化引入城市书房,林下书院、径山书院入选省级“非遗茶空间”,读者可尽享书香与茶香;温州的清风城市书房以俚语为主题,在饮品开发中融入方言文化元素,创新推出了“俚语咖啡”。这些城市书房将地域文化、生活方式与阅读场景进行深度融合,发挥自身特有优势,成为有活力、有魅力的文化新地标。 数智赋能,升级阅读服务效能与体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将推动城市书房迈入数智化发展新阶段。比如,威海市图书馆引入专业物流公司,建立了专门的图书流通大数据系统分析城市书房的借还量及馆藏量,合理调配图书,保证城市书房图书的及时更新。温州市图书馆上线的“智慧城市书房”平台,覆盖全市135家城市书房,为读者提供书房信息、数字阅读、个人足迹、积分查询、附近城市书房推荐等多种数字阅读服务。 功能拓展,推动阅读空间向文化综合体转型。在保障基础阅读服务的同时,城市书房还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和创新业态组合,构建集阅读学习、文化休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文化空间。比如,北京的亦花园城市书房采用“馆店结合”创新模式,精心规划了沉浸式阅读区、静谧自习室、多功能活动区及茶饮休闲区,打造出一站式文化体验空间。绍兴的20家树兰书房不仅各具特色,还通过“书房+咖啡”“书房+研学”“书房+景点”等多种方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阅读和文化消费需求。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苏雁、陆健、刘艳杰、严圣禾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9日 07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