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特别关注·全球治理倡议】 作者:王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表示中方愿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包含“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五点核心内容。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全球治理倡议有效回应全球治理赤字 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要选择。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人类日益休戚与共,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日益增多,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必须通过加强全球治理进行应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展严重滞后,全球8亿多人处于贫困状态。科技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数字鸿沟又进一步拉大发展鸿沟。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冲突数量达到二战结束以来新高,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社会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挑战也更趋复杂多元,气候问题、恐怖主义、难民危机、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新型挑战层出不穷。 可以说,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全球治理。从现实看,全球南方国家在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气候变化谈判等多边舞台积极发声,但在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方面还任重道远。某些大国推行强权政治与霸权政治更加肆无忌惮,动不动“退群毁约”与“撤资断供”,甚至阻挠安理会决议通过,瘫痪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不仅不愿带头推动全球治理,反而成为全球治理的障碍。 在全球治理走到重要十字路口的时刻,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发展高度,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不仅是对全球治理赤字的有效回应,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中国高度重视全球治理 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全球治理,并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宣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用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全球治理,相继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澜湄合作机制等,并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为完善地区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提供中国方案。此外,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人员派出国;中国海军持续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为全球和平与安全治理积极展现中国担当。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问题、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问题,以及外太空和深海等全球公共领域出现的新问题等,中国积极挺膺担当,为推动应对新型挑战的全球治理发挥中国作用。 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倡议落地生根 9月1日,中国发布《全球治理倡议概念文件》明确指出,全球发展倡议聚焦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着眼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治理倡议锚定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路径。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由此可见,全球治理倡议的范围涵盖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但推动落实的侧重点在于国际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合作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当好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表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4年来,从最初的6个创始成员国到覆盖亚欧非三大洲26个国家,从“上海五国”机制到“上海合作组织+”新平台,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区域组织,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也是中国持续参与全球治理的生动缩影。 推动全球治理倡议落地生根,需要首先准确理解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理念。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018年6月,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指出,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倡议概念文件》明确指出,应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国际法治,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力求实效,为全球治理倡议的落地生根指明了方向。其中,坚持主权平等是首要前提,坚持国际法治是根本保障,坚持多边主义是基本路径,坚持以人为本是价值取向,坚持力求实效是重要原则。 坚持主权平等的核心在于全球治理要坚持大小国家主权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富欺贫、恃强凌弱。 坚持国际法治的核心在于全球治理要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能动辄把本国价值观包装成所谓“普世价值”,进而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和粗暴打压,更不能以国内法超越国际法对其他国家横加干预。 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在于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共同商量着办,世界的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针对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应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而不能搞“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也不能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更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国家直接发号施令。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全球治理依靠各国人民参与、成果由各国人民共享。要考虑和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尤其要顺应发展中国家普遍诉求,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国家间发展失衡问题,让全球治理真正造福全人类。不能基于本国优势采取所谓“中心-外围”模式搞不平等分工体系,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和剥削,更不能动辄敲诈勒索,巧取豪夺。 坚持力求实效的核心在于全球治理要以行动为导向。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要追求实效,多边机构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更不能只坐而论道,沦为清谈馆。 全球治理倡议内涵丰富、针对性强,其提出恰逢其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至此,“三大全球倡议”发展为“四大全球倡议”,为破解全球范围内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更全面的中国方案,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12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