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上的战斗号角
作者:李玉(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教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张汉静教授主编的《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2024年)。这套丛书分为《晋冀鲁豫根据地卷》(6册)、《晋绥根据地卷》(5册)和《晋察冀根据地卷》(3册),系统采集了《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抗战日报》等华北根据地重要报纸所载木刻作品,以及各根据地的宣传画、年画、连环画等,共计2000余幅,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山西抗日根据地版画的创作成果、艺术成就、文化影响与革命贡献。 艺术夸张是版画创作的常用手法,能够通过放大形象、形成视觉焦点,突出主题,从而实现独特的宣传效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出“全民族抗战”的号召。《晋察冀根据地卷》开篇即收录了版画家沃渣的《卢沟桥之战》:画面以留白手法勾勒远山,突出奔赴前线的战士群像——他们肩扛半人高的大刀,步伐坚毅,钢枪与弹夹在硝烟中闪烁。刀身的寒光与战士的背影,无声传达出“国土必守”的信念。这种以少胜多的构图,将“平津危急”的紧迫感转化为“亮剑精神”的视觉隐喻。 版画的集约化表达有利于刻画敌我形象反差。在1943年9月22日《晋察冀日报》社论《一致行动起来坚决粉碎敌寇大举“扫荡”》配刊的题头漫画中,八路军战士以较大比例占据画面中心:持枪而立的身躯如铁塔般高大厚重,刺刀锋芒直指下方——那里蜷缩着矮小猥琐的日军指挥官,战刀落地、冷汗涔涔,连军犬也在威慑下瑟缩后退。芦苇荡中冲出的八路军增援部队显示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这种通过刀法实现的强弱对比,将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推向极致,成为全民抗日的“视觉动员令”。 除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根据地版画也聚焦于拥军爱民的日常图景。生活化的场景与写实性的人物塑造,使宣传更具情感穿透力。 在《晋察冀根据地卷》收录的《慰问前方好丈夫》组画中,第一幅刻画妇女赶制军鞋的专注神情,第二幅呈现妇救会集体劳作的热烈场面,第三幅以特写手法定格扛枪战士的雄姿。组画通过“后方—前方”的对比叙事,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与之配合的《抗敌报》文章《好好照顾咱们的队伍》,通篇以“咱们”一词串联,如话家常般阐述“军队保卫百姓、百姓支援军队”的朴素道理,将军民关系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联结。 《保卫夏收》版画则以极简的笔法传递深意:饱满的麦穗越过镰刀,麦穗与麦秆形成夸张性对比,象征丰收成果;一旁的步枪以阳刻技法凸显金属质感,枪身的刚硬与麦穗的丰满形成反差,既展现根据地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扶犁”的斗争智慧,也暗合“粮食就是战斗力”的生存逻辑。 拟物与隐喻手法的运用,使版画成为“会说话的宣传册”。艺术家以具象符号表达抽象理念,缩短民众的文化认知距离。例如《晋冀鲁豫根据地卷》所收录的漫画《春耕工作中的偏向》,在树干中空处书写“春耕工作”四字,点明主题;一旁的斧头砍向标有“偏向”的枝丫,斧面上“正确的三风”字样如利刃出鞘。这幅配合整风运动的作品,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抽象要求转化为“修剪枝丫”的直观图像。下方的社论直指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与漫画相辅相成,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图文共振”深入人心。 通览全书,每一组图文都是一段微观历史:从百团大战的冲锋场景到地雷战的智慧演绎,从减租减息的政策图解到识字班的扫盲现场,从白求恩大夫的手术台到纺织妇女的窑洞灯光……版画家以刻刀为笔,勾勒出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的全景画卷。那些被放大的枪口、紧握的拳头、绽放的笑脸,既是战时中国的精神切片,也是中国共产党“文战”能力的体现。 这套丛书的出版,为中共党史与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新维度与新视野,是“以图证史”的生动实践,不仅填补了抗日根据地美术史研究的空白,也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16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