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qjk 发表于 昨天 08:08

《东极岛》:反思战争 铭记历史

 作者:齐伟(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电影《东极岛》将中国渔民勇救“里斯本丸”货船上的英军战俘的故事搬上银幕。不同于以往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所聚焦的大战役、大人物,也不似对“主战场”惨烈图景的直观描摹,该片将叙事焦点转向一座鲜为人知的海岛渔村,集中展现了一群朴实、善良且勇敢的中国渔民以血肉之躯书写担当与大义的故事。  其实,人们对《东极岛》所讲述的故事并不陌生。1942年,日军押解战俘的货船“里斯本丸”遭美军潜艇误击,船上1800多名英军战俘顷刻面临生死危机。危难时刻,中国东极岛的渔民凭借“有难必救”的朴素信念,成功挽救了384名英军战俘的生命。2024年,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以冷静纪实的风格,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宏观还原,系统梳理了沉船始末。而电影《东极岛》则选择了不同的叙事路径,从中国渔民的视角切入,以“为何而救”为核心命题,将宏大历史转化为具象可感的银幕故事。影片中,沉船海域布满挣扎求生的身影。中国渔船破浪而来,渔民们一次次抛下缆绳,将一个个生命从死亡边缘拉回。他们在战争阴霾下所展现的善良与担当,让“有难必救”不只是个人的道德选择,而是升华为一种根植于文化深处的“血勇”,一种跨越国界的人道光辉。  影片自阿荡作为人质被押上“里斯本丸”货船开始,便以双线叙事展开,分别聚焦于“岛上”与“海上”两个空间。在东极岛上,渔民们一再忍让,换来的却是日军的残酷杀戮与谎言恐吓。面对同胞的血与死,他们压抑已久的血性终于爆发,奋起反抗。与此同时,在渐渐沉没的货船上,以阿赑和阿荡为代表的渔民冒死突破日军封锁,营救英军战俘。直至沉船一刻,两条线索交汇合一:岛上,渔民冲破“严禁出海”的禁令,扬帆驰援;海上,阿赑在漩涡危急中抛出渔绳与钩,挽救濒死之人,在绝境中架起生命之桥。至此,民族抗争与人道救援在叙事中融为一体,使“反抗侵略”升华为对战争本身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东极岛》以占比高达40%的水下戏份构建核心奇观场景,实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在海洋视效和海难场景上的一大突破。为真实还原“里斯本丸”沉船的震撼瞬间与海上救援的惊险刺激,剧组依托扬州影视基地先进的水景设施,模拟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及沉船倾覆等高难度情境。在光影、流体与动力效果的精密配合下,影片营造出兼具沉浸感与压迫感的视听体验。当阿赑撬开被海水完全吞没的三号舱门时,深不见底的底舱空间与溺亡者的尸骸闯入视野,迫使观众直面那种窒息与惊心动魄。此外,影片在水下场景拍摄中采用特殊的画幅比例,相较于传统画幅呈现出更为广阔的视觉空间。观众因此得以沉浸式感受阿赑与阿荡在沉船内部的幽暗水域中快速穿梭、寻找生机的惊险过程,切身感知角色搏命求生的压迫感。影片在技术层面拓展了中国战争影像的边界,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正向更高水准跃升。  总体而言,《东极岛》以渔民视角对“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进行了细腻而鲜活的呈现,在纪实与虚构、个体与家国之间找到平衡点,再现了一段尘封于海浪之下的壮阔历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影片不仅致敬了那些以平凡之躯抵御战火的无名英雄,更在影像与历史的交汇处,呼唤身处和平年代的观众反思战争之残酷、铭记牺牲之沉重,并珍视当下来之不易的安宁。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14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极岛》:反思战争 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