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qjk 发表于 昨天 08:10

拓宽国际视野 书写人性光辉

【抗战文艺新作·文学】  作者:乌兰其木格(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长篇小说《到中国去》以多线交织的叙事,讲述罗森、理查德医生在德国纳粹的迫害下被中国接纳庇护,并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革命历程与壮阔人生。小说作者为海外华人作家方丽娜,她在后记《飞扬的浪漫,深沉的蓝眸》中交代了创作这部小说的动因:“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躲避纳粹迫害而逃往中国,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生死相依的人物和传奇故事诉诸笔端。”可见,通过海外友人生平事迹的梳理与手记资料的挖掘,以世界眼光回望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与反法西斯阵营的复杂博弈,彰显中国与国际友人的深厚情谊,这成为《到中国去》的重要叙事议题。为了完成这部长篇小说,作者历经十余年进行资料收集与田野调查,在庞杂、丰沛的史料爬梳中,基于对海外友人生平阅历的考证走访,以自信、笃定的姿态阐明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密切关联。https://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250910/f44d305ea08b2a2ad8a811.jpg中信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关于二战时期国际友人秉持人道主义精神毅然决然地支援中国抗战的历史事实,在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屡见不鲜,但这些记录与书写往往集中于特定的空间,成为单向度的援助与被援助的模式化写作,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在二战时期对被迫害者的积极救助与慷慨接纳,没有全面反映出中国抗战的历史功绩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到中国去》则在全球史视野的大背景下,横跨东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漫长的历史时段,从内视角与他者视角的参差互照中,强调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联、互动与互助。小说开篇即交代医学专家罗森从集中营被释放后,需要在14天内离开奥地利的危殆情境。在欧美各国纷纷停止发放签证的危急时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在重重压力下坚持为他发放签证,从而为他带来生的希望。命悬一线的罗森在与死神的赛跑中获得宝贵的中国签证,经过数月的海上颠簸,终于抵达神秘古老而又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罗森感念中国对犹太人的庇护,辗转加入新四军的革命队伍,他出色的医术与饱满的革命热情赢得中共领导人与普通民众的交口称赞。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人民热情的欢迎中,命运多舛的罗森重获人的尊严与自由,身心创伤得以慢慢修复。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理查德被剥夺了医学博士答辩的资格,而他身为奥地利共产党员的反抗行为则令纳粹忌惮,他的名字被列入黑名单,随时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命运的扭转同样来自中国的接纳,漂洋过海的理查德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将全部身心投入中国的抗战洪流中,以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抵抗法西斯的入侵。  作者试图通过国际友人来华前后的命运遭际与革命历程的整全书写,凸显中华民族超越国界的生命意识与捍卫和平的理想信念。小说倾情歌咏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生命准则与反抗霸权的光辉形象。尤为重要的是,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互鉴互融中,一个仁善、博大、包容、坚忍并且深具魅力的中国形象得以呈现,中国的抗战故事因之获得开阔的文化品格与深邃的哲学内涵。  《到中国去》具有非虚构写作的特质,在审慎理性的创作态度下,作者试图保持原始素材的本真样态,从而达到对历史事件的有效呈现。但在宏大历史的正面掘进中,作者并没有忽视个体的情感因素与革命史的复杂情况。小说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革命者奔赴革命的动机,有时代潮流的裹挟与人道主义的信仰,也有尊严与爱情等情感因素的驱动。战争年代,革命者在精神困境中依然怀揣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上下求索。罗森、理查德投身中国的抗战洪流固然有艰难时世的裹挟,但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可以看见他们对德国纳粹残暴统治的愤慨与对生命尊严的捍卫。纳粹的恐怖统治使得不计其数的人遭受非人的虐待,宛如炼狱般的集中营肆意剥夺人的生命。侥幸存活下来的罗森与理查德被迫踏上流亡之路,骨肉的流离、恋人的离散、家园的破败、命运的未卜深深地刺痛着他们的心灵。在无穷无尽的侮辱与不可止息的愤慨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毕生精力投入反抗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在江苏盐城,罗森受到新四军战士们的热烈欢迎,孤苦无依的他在革命队伍中感受到久违的信任。他与中国军民心手相连,在炮火连天的前线战场抢救伤病员,以实际行动反抗法西斯的侵略。怀着对法西斯暴政的彻骨仇恨,理查德在延安的革命熔炉中焕发出新的生命热能。他主动承担起试制青霉素的实验,在反复的实验中逐一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难题,终于成功提取出青霉素,帮助延安挣脱了战时稀缺药品的封锁。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与恋人君珠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其乐融融的小家庭生活和投身正义战争的自豪感驱散了内心的阴霾与伤痛。  作者善于从情感维度和心灵维度来理解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人与事。她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与想象,描述革命者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中共地下党员慕兰在隐蔽战线中屡立奇功,但因为与敌人的周旋,被不明真相的朋友和亲人误解,形单影只的孤独啃噬着她的内心,巨大的精神重压几乎压垮了她。困境中的慕兰哀悼爱情的萎谢,渴望他人的理解,她的无言呼告与心路历程揭示出战争的残酷,也凸显出女性革命者在大时代中面临的严峻考验与心灵伤痛。情感史与心灵史的叙写,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中国抗战史的理解,并在生命、爱与美的永恒守望中实现共情。  《到中国去》虽然不乏传奇人物与浪漫故事,但作者在叙事上有意弱化传奇性与故事性的叙写,整部小说没有一以贯之的故事主线。罗森、理查德、慕兰等人的故事随着时空的移易聚合又弥散,视角的变换与各种文体的穿插使小说最大限度地容纳丰富的内容,形成多声部的复调叙事,从而在文明与生命的根柢处以超越性的视角反思战争、拥抱和平。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13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拓宽国际视野 书写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