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笔墨为师者画像
作者:崔庆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编审)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古人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育之作用和教师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现代以来,教育形成更为科学、系统的体系,在人才培养和文明传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也更加凸显。与之相对应,教育作为文学叙事的对象也获得更多的关注,对教育领域各类事件、现象的书写更加丰富,对教师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当代文学中的教育叙事,聚焦对作为本体的教育生态体系、结构的内在观察与书写,呈现现代教育不断完善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不同特点,同时着力书写教育领域中涌现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塑造不同类型的教师形象,展现教师群体的崇高风范和高尚人格,传承学人风骨和育人精神。https://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250910/f44d305ea08b2a2ad8e312.jpg连环画《时代楷模张桂梅》 黄辉绘 书写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塑造坚守者与推动者形象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教育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构建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很多时候,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教育者,也肩负着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很多文学作品在书写不同时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塑造了一些兼具教育职能与组织功能的教师形象,他们是中国基层教育的坚守者与推动者。 在一些偏僻地区,基本的教育设施和教育力量都不够充分。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也要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开展大量的组织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刘醒龙发表中篇小说《凤凰琴》,书写的是一群扎根在山区的基层教师努力为出身贫寒的孩子们搭建教育平台的艰辛经历。在当时的语境下,经济贫困地区往往也是教育缺失和文化贫乏的地区,而文化和教育的贫乏又反向影响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不良循环。在这种环境中,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作品里,界岭小学犹如希望之灯,照亮着这片山区。几位民办教师通过挖野菜、自办食堂、自印教材等多种方式维持着学校的运营,保护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经历就是当年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民办代课教师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凤凰琴》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偏远地区教育工作者为推动教育发展和人的成长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同时也写出代课教师这一群体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于他们而言,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种身份建构的路径,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契机。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能看到这一群体对自我价值意义的不懈追寻,同时也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的人性光辉。 教育叙事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围绕儿童的成长,很多作品设置教师与学生的人物关系模式。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教师兼具启蒙和教育的职责,同时也承担着呵护、引领学生成长的使命。曹文轩的长篇小说《石榴船》讲述的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江苏北部地区一所水上学校的故事。因为船队生活的特殊环境,孩子们的教育成为一个难题。满腔热忱的年轻教师叶文林放弃进城教学的机会,选择成为“四海水上学校”的一名老师,跟随着船队在四处流动中进行教学。面对着年龄不同、起步较晚的15位学生,他用爱心、耐心与恒心,与孩子们共同书写一段动人的成长故事。叶文林就是扎根基层教育的坚守者与推动者,是怀抱赤诚教育理想、勇于牺牲奉献的年轻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 在当代教师群体中,“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优秀人民教师”张桂梅让人印象深刻。李延国、王秀丽合作的报告文学《张桂梅》是一部全面呈现教育楷模张桂梅人生经历的作品,该作品将其作为优秀教育者的典型样本,从个人成长、情感生活、教育实践、精神人格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度呈现,塑造怀有无私大爱的教育工作者的光辉形象。在两位作者的笔下,张桂梅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多重精神内涵。她是一个知识传授者,克服重重困难为学生们搭建学习知识的宝贵平台。她创办华坪女高,以免费的方式给大山里的孩子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彰显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她说过:“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坚定的信念体现出一名教育者至高无上的奉献精神。她还是无私大爱的传播者。张桂梅的办学,不是简单地创办一个教育平台,更不是一种经营行为,而是通过这个平台将爱传递,并且灌注到每一个需要关心关爱的孩子的生命之中。她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牺牲“小家庭”成就“大家庭”,人格精神超越作为教师的职业范畴,向更为博大的人类之爱延伸。在这个故事中,张桂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名普通教师,而成为所有教师群体的楷模与典范,成为一个时代的榜样,成为激励无数人抗争命运、不懈奋斗的精神航标。 追忆缅怀学术前辈,展现学者风范和高尚人格 知识的生产与文化的传承凝聚着一代代学术研究者的心血,也是薪火相传的结果。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者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一边通过科研进行知识的创造与生产,一边通过教学培养新人进行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涌现出众多的优秀学者。在近些年来的创作中,缅怀追忆老一辈学者的卓越治学成就与崇高人格风范,展现学者形象与教育风采,成为一股写作的潮流。比如,莫砺锋的《师友记》、刘跃进的《从师记》、俞宁的《吾爱吾师》、王宁的《学林追远录》、黄仕忠的《进学记》等。这些作品记录了一代学人求学问道的生命历程,同时塑造了老一辈学人的学术群像。 莫砺锋的《师友记》深情追忆自己与程千帆、周勋初、萧涤非、孙望、王水照、林继中等良师益友的交往经历,通过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他们的生动形象,讲述学术界的有趣故事。尤其是对程千帆这样一位学术成就卓著、人生经历丰富的学者,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和篇幅,从人生经历、治学特点、教育理念、人格风范等多角度进行“立传”,刻画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形象。作品同时借助对诸多优秀学人的书写,勾勒出学术史和文学史的诸多重要历史时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对他们的书写既是向前人学者的郑重致敬,也是对一种人格精神的赋形和传承。 刘跃进的《从师记》是一部50后学者的求学史和治学史。从个人成长与求学视角出发,将个人的生活史与大历史相融合,呈现出一代学者的独特成长历程。尤其从求学和师承的角度记录了其向一大批优秀学者前辈求教和与之交往的经历。如姜亮夫、魏隐儒、王继权、傅璇琮、吴世昌等。这些从不同角度展开的朴实而细腻的书写,既勾勒出不同学者的学术风采和精神人格,也延续了学术传承的宝贵传统,为一批学者留下珍贵的生命印记。 王宁的《吾爱吾师》同样是一部追忆师友的散文佳作,所忆之人包括多个学科的优秀学人。其中既有启功这样的书法家,也有历史学家柴青峰、文学评论家李长之等各个不同领域的翘楚。作品以师为名,致敬诸多前辈先贤。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将这些既有专业之长又有仁爱之心的优秀人物记述下来,凝结成一部情谊之书、生命之书。这既是个人的一种生命自传,也是群英荟萃的一段历史剪影。 聚焦高校教师群体,呈现新一代教育者的价值追求 教育发展是一代代人不断接力的结果,在当下,青年教师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任务,对于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世界的勘探与书写同样是教育叙事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小说领域,出现了一批以高校青年教师为人物中心展开叙事的优秀作品,比如阿袁的中篇小说《子在川上》、房伟的中短篇小说集《狩猎时间》等。 阿袁的小说多以高校生活为背景,塑造众多知识分子类型的人物。《子在川上》是一篇颇为典型的高校生活题材小说,主要人物为中文系的教授们。苏不渔、陈季子、朱小黛、裘芬芬等人有着不同类型的性格特征,苏不渔的古怪与陈季子的隐忍形成鲜明对照,发生在两人之间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朱小黛和裘芬芬两位女学者的治学态度和生活状态也并非个体化的,而是有着相当的代表性。阿袁所要表现的重心在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精神与物质、崇高与世俗之间所产生的种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所书写的是更为生活化和世俗化的知识分子形象。透过她的笔端,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个更加丰富、饱满的高校教师形象。 《狩猎时间》是关于高校教师的系列小说,11篇作品从不同角度聚焦当前高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细致书写他们在新的教育生态体系下进行教学工作、课题申报、学术研究、职称晋升等各个层面的生存状态。作品塑造了容焕余、谷墨、程济、高晓菲、温子铭、刘振东等高校教师群像,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这些不同年龄和代际的教师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不同代际、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高校教师的生活状态和不同命运的深刻思考。作品冷静客观地描绘出时代转型中不断变革的高校生态体系,勾勒出青年一代教师群体的精神图谱。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他们在继承前辈学者的优良学统的基础上,正在写下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教育篇章。 总而言之,当代文学中的教育叙事,既深度聚焦教育这一关系民族未来和文明建构的重要行业领域的发展历程,探讨诸多重要的社会议题,同时塑造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教师形象和时代楷模,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当代人不断奋进、勇毅前行。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13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