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铸魂 立德树人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四川获奖选手访谈侧记
实习记者 谭悦 文
编者按:
在8月23日至28日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四川省5名优秀青年教师与来自全国其他省区市156位选手同台竞技,以优异表现斩获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这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青年教师,用智慧和汗水为四川教育赢得荣誉,也为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增添了最生动的育人注脚。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来自三尺讲坛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
张扬:十三载的赤子心
人物名片
学校: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本次获奖:中学数学组一等奖
教师节寄语:“我会永远对教育事业保持热忱。”
2025年3月15日,成都七中(高新校区)高一12班的讲台上,堆满了奥利奥饼干。
原来这天是班主任张扬的生日。“我喜欢吃零食,尤其喜欢奥利奥,学生们很有心。”张扬笑着回忆:“其实不只讲台,我办公桌和我们班学生寝室的桌子上都放满了学生给我的奥利奥。”
2009年,还是陕西师范大学大一学生的张扬梦想着成为一名金融精英,“作为男生,学了数学就想进银行或者走金融系统。”但那年夏天的经历,却改变了他人生的方向---那年暑期,作为学生会主席助理的张扬带领学生干部来到陕西省商洛市刘家村希望小学进行“三下乡”支教。
“到了以后,我发现学校从早餐开始,每餐都吃土豆,除此之外没别的。”张扬说。而更让张扬感到震撼的是学校里的老师,“学校里只有三四名老师,从幼儿园开始一直教到高中。”张扬补充道:“他们都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这一生就在那个学校一直坚守着。”渐渐地,张扬融入了这个集体,也和这里的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我回学校上课了,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还一直给我写信。”也因为他们的影响,最终,在大二升大三时,张扬果断把读研方向调整为教师方向。
“我爱人喜欢成都,我们就决定到成都发展。”2012年,张扬来到成都,成为成都七中(高新校区)的一名数学老师。
十三载教学生涯,张扬和他的学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只要同学们发现我生病了、咳嗽了,讲台上就会出现各种药品,治感冒的、治拉肚子的都有。”
今年8月,即将去西安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的张扬在得知,受场地和环境的限制,他设计的一些教学环节无法正常开展时,心情异常低落,甚至没有及时看学生的微信消息。
“一般在假期里学生们都会给我发微信,告诉我去哪儿玩儿,我那几天心情不好就没看微信,突然看到信息就给他们发了一句过两天再说。”这下,可把张扬的学生们紧张坏了,“我这届的学生专门跑去加了我上一届学生的微信,来共同探求我为什么心情不好。”张扬边说边笑了起来:“还是我上一届在北大的学生李妍姿突然发来消息问我‘老师,您还好吗’我才知道这个事。”
后来的比赛,张扬迅速调整策略,回归教学本质,并最终荣获中学数学组一等奖。“比赛最终还是要回归最常态的教学,在最日常的设备和教学环境下呈现出你对课堂和教学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把握。”张扬说。
13年间,张扬始终保持着和各届学生们的联系。“每年教师节,都会收到毕业多年学生的问候。去年生日,我往届的学生还特别给我打来视频电话,带我‘云游’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给我看曾经吃过的食堂、曾经住过的寝室。”而这些温暖的时刻,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张华清:和学生一起成长
人物名片
学校:成都七中
本次获奖:中学英语组二等奖
教师节寄语:“教学不只是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学。”
五年前,刚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张华清,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一丝忐忑,以“蓉漂计划”引进教师的身份,进入成都市第七中学。
那一年她30岁,没有经历过常规的实习培训,却要直接站上这所名校的讲台。
“北师大给了我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当我真正面对七中的学生时,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回忆起刚入职时的情景,张华清坦言,“招我进来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你虽然进来了,但能不能生存下去还要看你自己’。”
“七中的讲台是不容易站稳的。”张华清清晰地记得她在教学过程中遭遇的尴尬:“我曾经有一个英语单词发音不是特别标准,学生立马就听出来了,还在下面模仿了一遍,当时我的脸刷一下就红了。”这件事让她意识到:“面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必须不断精进自己。”
好在,成都七中为每位新进教师配备了带教师傅,还建立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定期督学指导。从集体备课开始,五年来,张清华在带教师傅的课堂里汲取营养,在公开课的磨砺中不断成长。
走进张华清的英语课堂,你会感受到一种平等而活跃的氛围。她常常对学生说:“我想要在你们这里听到比较好的答案,但我更想听到比较好的问题。”她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问,甚至欢迎他们打断讲课。她说:“教学是相长的过程。”她还会向学生请教他们初中英语老师教学的好方法。
“学生们的反馈常常给我带来惊喜,比如对于课堂听写没写上的同学,学生们就建议我可以让他们通过唱歌或表演节目的方式来‘补偿’,甚至可以请他们出第二天的听写题目。”而学生们的创造力也常常令她惊艳:“他们会用英语自制Vlog以及演讲,还会排演英语戏剧,剧本主题和舞台呈现都令人惊叹。这让我明白,必须有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谦虚心态。”
五年的时间,张华清也从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教师。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她取得中学英语组二等奖的好成绩。“之前没参加过任何比赛,但我尽最大努力把课设计得既有特色亮点和高度,又能落地符合学情。”
从带第一届学生时的“够认真够努力、不出错”,到带第二届学生时的“有思考、有特色”,张华清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教学节奏。“现在我会根据自己班上的学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做增减调整,对重难点的把握也更加清晰,也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信任学生。”
这五年的时间,也让张华清对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教育不只是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学。”这位北师大毕业的高才生,在七中的讲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了从青涩到成熟的华丽转身。
李杨:青春与讲台的双向奔赴
人物名片
学校: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
本次获奖:中学思政组二等奖
教师节寄语:“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对于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青年教师李杨来说,成为一名教师不仅是父母的期待,更是一场与青春同行的旅程。她笑着说:“教师是一个‘永远年轻的职业’,身边永远是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
李杨与教育的缘分,早在儿时便已种下。父母的影响加上自身活泼开朗的性格,让她自然而然地向往那个“充满创造力的舞台”。对她而言,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启发。正是那些课堂上突然闪现的灵感、学生一句出其不意的提问,让她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李杨说:“我很享受和学生们共同进步的时光。”
然而,2016年刚踏上讲台的她,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却是如何赢得学生的信任。
“我当年属于‘半路接班’,学生们自然会带着审视与质疑的目光。”李杨回忆:“那时我常常备课到深夜,反复调整教学设计,就是希望能真正‘征服’学生。”
在站稳讲台后,新的挑战又接踵而来:如何突破教学的模式化和思维定式?如何持续为课堂注入活力、新意?再到后来,她开始思考如何抵御职业倦怠,将“职业”转化为值得终身投入的“事业”。“教师的困难在于,无论你多么有经验,永远会碰到新的问题。”李杨说:“但也正因如此,这个职业才充满魅力。”
当谈起自己的学生,李杨的语气突然变得柔软。
那是她初任班主任时带的第一届高中生:“当时我和他们年龄差距不大,为了显得严肃一些,我总是板着脸。可学生们总能感受到我情绪的变化,甚至记住我说的每一句话,连我随口提了一句拔智齿牙疼,他们都记在心里。”接连三天,她的办公桌上都有学生悄悄放的稀饭、软蛋糕和暖心纸条。
更让她感动的是,高三毕业后的那个暑假,全班同学从各自考上的大学给她寄来明信片和手写信;甚至一年后她过生日时,还收到了一个班级自制的祝福视频,里面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的真挚问候。李杨说:“这份记得,让作为教师的幸福感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如今,李杨更加坚定地认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青春与青春的碰撞。“你给他们知识,他们回报你以信任和感动---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情感双向流动。”她微笑着总结,“而这,就是教育最迷人的地方。”
李佳蓓:用暖心和实力回应质疑
人物名片
学校: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
本次获奖:中学语文组二等奖
教师节寄语:“我愿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李老师,我们家孩子是不是因为入学考试差才分到这个班的?还能不能转班?”
2018年9月,开学的第一天,刚满22岁的李佳蓓站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教室里,迎来了她教师生涯中的第一次家长会。
因为紧张,站在讲台上的她频频出现一些小失误,“比如让家长扫二维码进群,结果没在PPT上放二维码,再比如数学老师还没发言我就慌里慌张地说家长会到此结束。”回忆曾经,李佳蓓哑然失笑。这些失误自然都被讲台下的家长尽收眼底,于是便有这通家长给她打来的质疑电话。
那时的李佳蓓刚从西南大学文学院毕业,作为七中育才学校2018级8班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她面对的是对教育质量有着极高要求的家长群体。“我当时其实心里也很慌,但语气还是很淡定的告诉她,我们是平行分班,一切要向前看。”李佳蓓说:“我的师傅藏玲校长告诉我,把孩子搞定,家长就没话说了。”
在后来的相处中,李佳蓓发现,那位家长的女儿成绩很优异---基本稳定在年级前100名。“我其实后来有点理解家长,也很自责当时怎么那么没有经验。”3年间,她以极强的同理心走近学生,用专业与关爱来赢得学生的信任。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曾经被担心分到“差班”的女孩,成绩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年级前100名跃升至年级前10名,还考上了同济大学。
“毕业后,他们全家特地来找我,说孩子非常喜欢我。”李佳蓓笑着说,“当初的质疑反而成为一种动力,激励我必须证明自己。”如今,2018级8班的学生已经天南地北,但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成都育才2018级8班的老师和同学。李佳蓓也用她的经历诠释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有一颗愿意理解、接纳和关爱学生的心。
今年8月,李佳蓓参加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这是她从今年3月就开始准备的比赛。“我为这个比赛准备了半年,我们要求要准备10节课,从市赛到省赛再到国赛,光课程我就调整了六七节。”
这半年,李佳蓓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也曾因为压力大哭,但她始终没想过放弃。最终,她获得了中学语文组二等奖的好成绩。“我觉得必须要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李佳蓓说。
从青涩到成熟,从被质疑到被认可,李佳蓓认为自己是一个没什么天赋,却很努力的人。她说:“我只是遇到了很多机会,并全力以赴地抓住了它。”
刘叶霜:积极生长,与学生在教育沃土中共成长
人物名片
学校:乐山市柏杨小学
本次获奖:小学组三等奖
教师节寄语:“努力让儿童在学习中成为‘自己’。”
现年34岁的刘叶霜是乐山市柏杨小学一名充满活力与热情的教育工作者。
“我自2013年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教育热土,算下来教龄已有11年了。”在她11年的教育记忆里,满是自己深耕教学的足迹。
2018年,刘叶霜从私立学校考至柏杨小学。面对新的教学环境与要求,她在首次公开课上收到不少建议,“那时压力挺大的,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平台,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教研活动,反复打磨课程,同时又虚心向同事请教。”终于在日复一日的试炼中,迎来了自己教学生涯的突破---2021年,她获得参加省级教学竞赛的机会。
整个备赛过程,她全身心投入,教学设计反复修改十余次,试讲演练同样近十遍。最终,在乐山市小语团队的帮助下,她荣获二等奖。“这次经历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文本解读和课堂把控上的进步空间,也促使我在之后几年更专注细节、尝试新方法,并坚持撰写课后反思。”刘叶霜坦言,正是因为敢于不断尝试和反复实践,才让她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小学组三等奖的好成绩。
2023年,刘叶霜迎来了角色的转变---从青年教师走向了教育管理岗位。她迅速调整心态,积极探索思维转型,并与行政团队一起梳理整合教师培训课程,构建出一套以“自主成长”为核心的教师成长课程体系,覆盖“新进教师”“青年教师”“成熟教师”三类群体。
让她尤为自豪的是针对新进教师的 “启航课程”。 刘叶霜介绍:“该课程内容涵盖学校文化、班级管理、教研提升三大板块,以任务驱动、月度主题的方式开展培训。”在这个一学年近20次“理论结合实践”的活动中,新教师成长显著,多人获得市、区级赛课一等奖,甚至有人仅半年就能登上市级展示平台。
此外,刘叶霜还牵头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从常规礼仪培养到新生入学引导,从传统文化体验到家乡文化探寻,《来,一起有礼》《青青树苗,新有所期》《邂逅时节之美》等特色课程,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更让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充分滋养。
而学生们给予她的温暖也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有一次我因骨折受伤在家休养,学生们就自发给我送来很多亲手绘制的画作,上面贴满爱心、写满祝福。”这些画她至今珍藏。
回顾来时路,刘叶霜说,她一直秉承“让生命积极生长”的信念,“‘积极生长’是一种动态、持续、向上的力量。而我将继续深入探索教学、思考教育,脚踏实地在教育旅程中不断前行。”
刘叶霜也用她的热情与坚持,诠释着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如何与学生、与时代、与自我一同---蓬勃生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