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成归国文物“急救站”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 (陶思阅)“这件从日本归国的文物,经过5年时间,已经完成修复。”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曹崴指着明代《十六善神图》说。近日,中新网来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以下简称“基地”),了解到基地依托“境内关外”政策,提供保税服务,2024年11月至今已协助追索100余件重要文物,并成为归国文物修复“第一站”。文物修复中心内设书画、陶瓷、金属器、丝织品等文物修复室,《十六善神图》静卧在丝织品文物修复室。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在穿针引线、伏案工作。同时,该文物修复中心还承接三星堆、江口沉银等国内文物的修复工作,年均修复一级文物700余件。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何成了文物“就医”的场所?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修复大师的聚集,是基地持续释放“文化+保税”叠加效应的一个侧面。 基地有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区位”双重优势,同时,依托首都丰富的文物资源,搭建了保税模式下的中国文物回归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开展博物馆文物进出境展览,促进海外回流文物展示交易,提供文物检测、鉴定、评估、保护修复、展览展示和仓储物流服务,优化文物从境外入区监管模式。 在文物艺术品交易领域,保税展示是文化贸易流通的关键环节。据介绍,长期以来,企业在开展此类业务时需向海关提供担保,无论是缴纳现金保证金,还是通过银行保函,都对企业流动资金形成沉重负担。“一件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欧洲艺术品入境,仅保证金就需缴纳280万元左右。”北京昶合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 针对这一难题,基地对接北京银行,为其文化贸易类企业专门设计了“关税保函+融资”的创新方案。方案对企业经营状况与信用评级进行多维综合评估并授予信用额度。企业在额度内申请开具关税保函时,无需预存现金,从根本上解开了资金占压的难题。 在文物鉴定方面,基地引入北京市文物进出境鉴定所驻点办公,提供文物临时进境审批、出境审核等服务,2025年已为5家企业完成20余次检测鉴定,实现“就近办、高效办”。 在仓储扩容方面,基地配备了恒温恒湿、24小时安防监控设施,完善保税展示、仓储物流、交易交割的文化艺术品贸易服务全链条。 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在基地支持下,联合香港内地经贸协会成立了香港中外文物修复协会,构建技术出海、人才培养、产业合作国际化平台,目前已与3家海外博物馆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开展2项跨国修复项目。(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