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兴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小指标劳动竞赛为抓手 “小指标”撬动生产“大成效”
“嚯,比上个月多挣了1200元!”看着手中的工资条,河北新兴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源科技)生产管控中心的赵齐飞嘴角忍不住上扬,上个月,赵齐飞所在的班组小指标竞赛第一名,生产效能得到提升,全班组每个人都多发了1200元。“这是完成小指标劳动竞赛最直接的奖励。”赵齐飞说道。
赵齐飞提到的“小指标”,是能源科技聚焦炼焦工序产能挖潜与效率提升所开展的小指标劳动竞赛,是能源科技紧扣公司年度、月度任务,而出台的精细化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
走进能源科技的生产车间,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轰鸣的机械设备,而是墙上那张看似普通的“小指标劳动竞赛公示栏”。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每个班组、每个员工的“生产足迹”。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按照考核办法,以当班炉数、完炉率、日炉数、单炉产量为核心指标,完成基准炉数,班组可获得500元奖励;多生产一炉,会有相应的奖励,且奖励金额累计递加,不设上限。
“以前总觉得定指标是公司领导的事,现在才发现,每一个数字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赵齐飞这样感慨。这套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让抽象的生产目标变得具体可感,让宏大的企业战略落地为每个员工触手可及的小目标。
既然是“小指标”,就意味着考核体现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配套完炉率、单炉产量等都能成为考核的对象。
焦炉建设初期,焦炉碳化时间高达32小时,不但影响了产量,还导致高消耗。怎么才能缩短碳化时间呢?煤焦作业区煤气大班一直在摸索、尝试。后来,该班组调火工赵芃宇在一次查找资料时偶然发现,公司使用的焦炉喷嘴口径偏大,如果把口径调小一些,会不会对碳化时间有影响?赵芃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班组其他工友,大家反复尝试,在调小喷嘴口径的基础上,增加横管压力,碳化时间由原来的32小时缩短到现在的27小时,现在,每天出炉数能达到120炉,比调整前有了大幅提升。因为这项创新,赵芃宇被提拔为炉长,而整个班组的成员每人涨了500元工资。
既然是“小指标”,还意味着考核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生产初期炉数偏低时,侧重于考核每日每班完炉率,确保生产节奏;当炉数稳定提升后,转向在单炉产量上下功夫,对装煤质量、装煤量、焦炭产量、塌煤率等进行严格统计评比。
随着产量的提升,对生产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煤焦作业区作业长,怎样解决塌煤率的问题,让李会根一时犯了难。
后来,李会根带领班组成员通过多方对标学习、调研、反复调整,一方面创新采用“拱形”下煤法、“一炉双仓”上煤系统,搭配煤饼特性动态分析机制,将塌煤率从3%降至0.3%;另一方面通过一周内切断煤区所有加水点,将入炉煤水分从长期高于11.8%稳定控制在10.8%左右,打破“降水分必塌煤”的固有认知。两项关键突破为产能释放奠定基础,推动焦炉日均出炉数稳定至120炉,单炉产量从44.84吨提升至45.40吨,产能达设计值的102.3%。
这种动态的调整,让竞赛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挑战性。“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过了一关又有新的挑战,让人始终保持斗志。”年轻工人们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体验。
竞赛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能耗指标随之下降,高炉煤气单耗降至历史最低;备煤日破碎机降电耗3000kWh,干熄炉日降电耗3000-5000kWh。产量提升的同时,产品质量合格率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在这场竞赛中,工人们找到了工作的成就感和责任感。通过该竞赛,公司内部掀起了生产攻坚热潮,生产焦炭炉数实现稳步攀升,从日产117炉逐步提升至120炉常态水平,最高单日产量达124炉,创下单炉产能与整体效率双提升的良好业绩。能源科技以“改革+创新”为驱动,2025年1-8月实现利润总额超预算1596.11万元,炼焦煤采购价格、焦炭成本(控制)均列全国大中型焦化企业前三。
本报记者李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