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养的是鱼,法院救的是企业的命”
检修设备、清除水草、增放鱼苗……进入秋季,安徽省六安市华润科技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养殖公司)的邬老板每天带领员工忙碌在鱼塘周边,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在这个标准化养殖基地重现。谁能想到,不久前,华润养殖公司还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华润养殖公司承租了裕安区苏埠5个自然村的1200亩鱼塘用于发展绿色现代渔业,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菜篮子”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被评为安徽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黄颡鱼出口基地,解决了20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然而,近两年来,公司经营出现亏损,无力支付鱼塘租金,至2025年,欠付的租金已达135万元。5个村联名,一纸诉状将华润养殖公司诉至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法院,要求支付欠付的租金。
虽然案情并不复杂,但该案关系5个村群众的切身利益,若处置不当,就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承办此案的许哲俊法官心里清楚,如果依照排期开庭等程序,按部就班推进,不仅可能导致华润养殖公司破产,造成众多劳动者失业,而且以公司目前的经营情况,即使破产,名下资产也无法覆盖全部债务。许哲俊经过认真分析研判与沟通,了解到该公司目前资金周转困难,主要是因为受出口市场影响,批量水产品无法售出,叠加技术、设备等投入,陷入困境。于是,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许哲俊组织双方开展先行调解。
“法官,公司经营了快20年,我实在不忍心看着它没了啊!”一见面,邬老板就握住许哲俊的手,激动地说:“欠付租金主要是因为投入大量资金改进技术、更换设备,目前已经实现渔业物联网、养殖智能化,如果能给我们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扭亏为盈……”
“空口无凭,租金拖欠这么久了,让我们怎么相信你们?”还没说完,村民代表就打断了邬老板的话。
一边坚称自己有营利能力,要求延长付款周期,另一边主张立即全额付清,否则诉讼到底。双方剑拔弩张,第一轮调解不欢而散。
这结果也在许哲俊预料之中。他立即联系了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村镇干部核实情况。原来,华润养殖公司有较大的养殖规模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依托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曾获评多项省部级荣誉,已经建立起稳定的客户关系,具备营利可能性。公司成立20多年以来,共招收200余名周边村民进入公司工作,投入大笔资金完善周边村镇基础设施、资助困难学生,在促进就业、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一致称赞。
“这是一家有良心的民营企业,不能就让它这么垮了。”许哲俊下定决心。
如何在实现村民债权的同时,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困境?凭借多年从事涉企案件审判调解经验,许哲俊确定了“放水养鱼”的调解思路,即为华润养殖公司争取“回血”时间,以生产经营获利偿还债务,实现公司发展与村民债权的“双赢”。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打消村民对于所谓“空口无凭”的顾虑。
顶着盛夏的烈日,许哲俊把第二轮调解现场搬到了华润养殖公司承包的鱼塘边。他带领村民代表走访公司生产经营现场,围绕公司固定资产价值、生产经营状况、预期收益等方面,引导双方交换意见。为增强可信度,许哲俊还与双方当事人一同前往当地农贸市场,询问当地水产品销售价格、市场行情。经过实地考察,村民代表的态度悄然发生变化,明显不像之前那么强硬。
随后,许哲俊同双方一起整理起20余年承租期间,鱼塘的水域面积、租金表格等数百页证据材料。经过近一周的核对,双方对欠付租金金额达成一致。
“邬老板,原告愿意给你缓冲时间,你也应该表示一下诚意啊。”许哲俊趁热打铁,引导双方就债务清偿期限、分期偿还金额、首付金额及逾期付款利息进行协商。
经过多轮沟通,双方终于签订调解协议:华润养殖公司当场支付30万元租金,余款分5年还清。调解结束后,许哲俊及时引导双方就调解协议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村民的“钱袋子”守住了,困难企业的“生命线”也留下了。
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邬老板感叹道:“养了这么多年的鱼,第一次听说调解也可以‘放水养鱼’,不一样的是,我们养的是鱼,法院救的是民营企业的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