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亩海蛏保住了
初秋时节,暑气未消,海风裹挟着湿润气息扑面而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云龙村的黑沙姆滩涂上,村民们挑着竹篓赶海收蛏。泥滩中,一颗颗“黑宝石”被挖出。
简单冲洗后,一筐筐壳色光亮、肉质饱满的海蛏被装上货车运往各地。“多亏法院帮助,才保住了这季收成!”养殖户池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笑容满面。
谁能想到,眼前这片3500亩生机勃勃的蛏田,曾因一场纠纷险些绝收。
“断粮”危机
坐拥天然优质滩涂的云龙村,蛏田面积约6000亩,海蛏养殖及加工产业链年产值达7500万元,近半数村民“靠蛏吃饭”,从事养殖、采收、加工、运输等相关工作,养殖海蛏成为当地富民支柱产业。
2023年初,嗅到商机的养殖户池某、游某承包了3500亩蛏田,占了全村蛏田面积的“半壁江山”,并雇用约150名村民参与日常管理及采收工作,成为云龙村最大的规模化养殖户。
为提升蛏苗品质与产量,两人向福州某饲料公司采购专用饲料,但因资金周转困难拖欠货款50余万元。2024年7月,福州某饲料公司一纸诉状将二人告至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法院,同时切断饲料供应。
马尾区法院法官吴瑞峰现场勘验时,看到的景象触目惊心:蛏苗因饥饿大面积死亡,滩涂上随处可见发白的空壳,腥腐气味弥漫。
捧起一把死蛏,游某声音哽咽:“再这样下去,今年绝收不说,还会错过来年的关键投苗期。”
福州某饲料公司负责人杨某亦有难处:“我们面临资金链压力,欠款必须立即收回!”
虽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但如果简单判决被告二人立即还款,不仅池某、游某无力偿还债务,依赖海蛏养殖为生的众多村民生计也将遭受重创,云龙村海蛏的产业品牌价值更将受到影响。
“救蛏”就是“救产业”。吴瑞峰敏锐意识到,这起纠纷关乎的远不止一笔货款,更是上百名村民的生计和当地产业的生机。
“把脉问诊”
就案办案显然不能彻底解决纠纷,法院还有没有其他发力点?吴瑞峰联合区海洋与渔业局和云龙村“两委”一同“把脉问诊”。
顶着烈日,渔业专家风尘仆仆来到现场,仔细查验蛏苗状况和水质环境后,给出了科学判断:“如果及时恢复饲料供应,大概有近七成蛏苗能活。”
这句话不仅让养殖户燃起希望,也让福州某饲料公司看到收回货款的可能。
“断供海蛏饲料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养殖户池某、游某因此‘倒下’了,你们的债权更难实现。”吴瑞峰抓住时机向杨某剖析利害,“与其僵持不下,不如协商分期履行方案,让产业先活起来。”
转过身,吴瑞峰又耐心地劝导池某、游某:“欠款必须偿还,至少要先拿出一个分期还款计划。”
2024年11月,经多方协调与多轮磋商,一个兼顾双方核心诉求的调解方案已形成。
杨某当场承诺恢复供应营养饲料,并由云龙村“两委”负责监督,确保饲料专用于保苗救急。池某、游某也承诺分五期清偿欠款。区海洋与渔业局指派技术员驻点云龙村,现场指导养殖户优化投喂方案及日常管理,帮助他们降本增效。
蛏田“新生”
调解协议签订后,一场“救蛏行动”立即启动。
福州某饲料公司的运输车再次驶进黑沙姆滩涂,伴随着饲料输送管的轰鸣声,清澈的饵料被均匀撒下。没多久,如同久旱逢甘霖,濒死的蛏田重现生机。
“快看!这些小东西又活过来了!”池某蹲在滩涂上,用指尖轻轻挖开泥沙,看到正在蠕动的蛏苗,一脸兴奋。
今年7月,池某、游某按期履行了全部货款,海蛏也迎来了大丰收。
杨某同样很高兴,纠纷解决了,避免了对簿公堂,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依旧延续。“我们正商讨深入合作的事宜,希望为当地海蛏养殖产业升级提供更绿色、高效的饲料供应方案。”杨某说道。
海潮声声,夕阳映照在黑沙姆滩涂上,千万肥美的海蛏在湿润的泥沙中静待收获。潮汐往复间,司法服务与产业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对当地富民支柱产业的司法保障,不断优化特色产业解纷路径,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振兴一业、惠及一方,有力维护产业链韧性与稳定。”马尾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行亮表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