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筒车间加工班组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可如今不少班组仍受困于责任模糊、员工被动、隐患排查流于形式的问题。如何让安全标准真正落地?最近车间推行的工时调整,倒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此前,经理提出打破“大锅饭”,要求班长重新核算员工加工工时,我们班组成了首个试点,我作为年轻人被率先调整——所有滚筒加工工时直接缩减33%。经理说,要“从年轻人开始,逐步渗透”,把责任精准到个人。这让我想到,安全管理何尝不是如此?与其笼统要求“注意安全”,不如像拆分工时一样,把下料、焊接、打磨等工序的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工位:焊接工开工前必须用扳手检查滚筒轴承螺丝,打磨工要确认防护面罩是否完好,让安全要求不再是空话。
这次调整中,班长也被赋予了实权,能根据各岗位工作量灵活调配,发现效率低的岗位就适当增加合理工作量,以求最大化产出。这启示我们,安全管理也需给班组长“赋能”:既要让他们有权对违规操作提出绩效建议,也要通过模拟砂轮片开裂、工件歪斜等突发场景开展培训,让他们能真正解决安全问题,而非只懂翻看文件。
起初,大家对工时调整多有抵触,但随着效率提升、责任清晰,抵触渐渐变成了接受。这让我明白,调动主动性是关键。安全工作也该这样:搞“安全之星”评比,对及时发现滚筒尺寸偏差、设备隐患并整改的员工给予奖励;让老员工带新人时,不光教加工技巧,更要讲清“为什么必须按安全标准来”。当大家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安全标准才能真正在班组扎下根、“活”起来。(国能神东皮带机公司王宇航) 筑牢班组根基,深化安全标准化
新版国标凸显了班组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基础作用。若班组这“最后一公里”失守,再完善的体系也是空中楼阁。然而,责任虚化、被动执行等问题仍存,让标准化从“墙上”落到“地上”刻不容缓。
首要在于转变思想,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必须让员工深刻认识到安全是自身的“护身符”,而非企业的“紧箍咒”。通过案例警示与参与规程修订,使其成为安全的主动构建者,方能内化于心。
关键在于赋能班组长,使其“有权有能”。 需授予其现场安全的否决权与考核权,让其手握“尚方宝剑”。同时,加强其风险辨识、应急指挥等实战本领培训,使其成为班组安全真正的“主心骨”和“领头雁”。
根本在于融入日常,化“标准”为“习惯”。 将复杂文本转化为可视化图表与简明口诀,降低执行成本。革新班前班后会,使其成为风险交底与安全复盘的平台。鼓励“隐患随手拍”,让安全巡查成为全员参与的自觉行动。
最终在于营造文化,实现“自觉安全”。 建立以正向激励为主的机制,表彰安全行为,营造“互助安全”氛围,让安全成为班组的集体荣誉。
唯有思想铸魂、骨干赋能、实践固本、文化滋养,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根系才能在班组深深扎牢,支撑起企业永续发展的安全大厦。——国能神东煤炭皮带机公司 孙绍华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