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大国工匠】于毫厘之间守护万家灯火
做检查、究“病因”、开“药方”,何成坚守30年为电网材料“把脉问诊”本报记者 赵欢《工人日报》(2025年09月23日 01版)
9月中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局地风力达11级。在位于风区的750千伏达坂城—吐鲁番输电线路现场,大风裹着砂石以每秒20多米的速度砸向输电线路,拳头大小的金具承受着超过10吨的持续拉力,却稳如磐石。这些默默守护电网安全的小小金具,就出自全国劳模何成之手。作为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能源技术研究所的一名材料无损检测专责,何成已经和电网材料打了30年交道。他既从事输变电设备材料检测,揪出影响电网安全的材料隐患,又潜心电力设备材料可靠性研究,努力将金具、螺栓等遍布在电力输送廊道中的每一个“铁疙瘩”,升级成抵御极端环境、守护电网安全的“金疙瘩”。在极端环境里啃“硬骨头”体视显微镜下,一截拇指长的铜钨触头正躺在载物台上。何成眉头微蹙,右手以近乎定格的力道调整断截面的位置,放大50倍的画面实时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在这样毫厘必争的追踪下,这枚铜钨触头断裂的“病因”正一步步现形。这是何成日常工作的一个片段。“电网材料不会说话,但每一处裂纹、锈蚀都是隐患的‘求救信号’。”何成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在他眼中,检测电网设备材料如同医生问诊,只要有设备材料来“就医”,他就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或现场,给材料做检查、研究“病因”、开出“药方”。在新疆,这样的“问诊”往往更频繁,也更艰难。新疆地区气候条件复杂,极端天气时有出现,强风沙、大温差、暴风雪……极易造成户外输电材料损伤老化。采访中,他回忆起15年前的一次紧急“诊断”。那时,新疆首条750千伏乌吐哈输电工程与西北地区联网,难题却突然出现——该工程途经多个风区,年均200天8级以上大风,导致设计寿命30年的金具仅半年就磨损近半,严重威胁电网安全。“金具是电网的连接‘关节’,关节坏了,‘西电东送’通道可就断了!”何成心急如焚。于是,他带领团队跑遍北疆风区,收集了上百件磨损金具样品。在研究了每一件磨损金具的材料特性,对大量同类产品进行分析后,何成找到了这批金具结构上的不足,并据此优化出更耐磨的新型金具。新型金具想要正式投入使用,必须接受实践检验。何成和团队开展了30多天、近300万次的磨损试验,数据证明,新型金具的耐磨性提高了5倍以上。小专业也有大作为“小专业也有大作为。”采访中,何成时常提起这句话,这不仅是他对职业的坚守,更是一位工匠对初心的诠释。1995年,何成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材料专业学成,带着建设家乡电网的热情回到新疆。彼时,材料专业和电网核心业务联系不深,坐在冷板凳上的他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2000年的一场电厂蒸汽管道爆裂事故彻底改变了何成的想法。“我钻进1米多粗的闷热管道,匍匐着身子,流汗流到浑身湿透,就这样排查了几个小时。”何成回忆,最终,他发现“罪魁祸首”竟是几条不到两毫米的裂纹。“既心痛又震撼。那时我真正意识到,材料安全是电网的生命线,我必须守住这道防线。”何成说。自此,何成潜心钻研。从零下40摄氏度的阿拉山口,到沙尘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他常年往返于实验室和电网工程现场,逐渐摸清了电网材料的“脾气”,成长为电力行业的材料专家。多年的经验积累使何成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练就了一双能精准锁定故障根源的火眼金睛。2023年4月,某新建线路投运在即,却发现个别防振锤掉落,常规试验并未找到故障原因,施工单位千里求援。何成借助显微镜抽丝剥茧,在1小时内发现1.5毫米钢绞线中存在0.1毫米的微裂纹。最终,施工单位及时全部更换防振锤,避免了2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用坚守点亮工匠之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疆工匠年度人物、国家电网工匠……走进何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满墙荣誉见证着何成扎根一线的成长之路。如今,他既是独当一面的材料检测专家,也是带徒传技的领路人。在同事眼中,何成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不停止学习”。“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新材料、新名词,往往第二天他就能解释清楚这些知识点。面对技术难点,他一定要研究透、解决透才罢休。”何成的徒弟王宗江告诉记者,师傅在专业上孜孜不倦、追求真相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个人。工作室积极开展“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人才汇聚及培育传承的综合效应,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出“天山英才”1人,国际、国家级技术委员会委员6人次,高级职称5人。这些年,何成带领团队行程30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全疆2000余个电力工程现场,累计完成近百万件电力设备材料的检验检测。在他监督指导下的电源企业未发生一起因设备材料导致的重大设备故障,经他手检验检测的入网设备更是零缺陷投运、零故障运行。“既是认可,更是责任。万家灯火背后,是电网材料的安全支撑,我要当好把关人,守好电力安全的生命线。”当问及今年当选全国劳模的感受,何成坚定地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