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1 小时前

3位院士眼中的科普工作—— 把科学梦想“种”进更多人心田

(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科普月)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9日 第 06 版)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09/29/ed6d7900-299a-4a86-8625-a78800c3c319.jpg  郑纬民在授课。
  吴承蔚摄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09/29/274edc7a-39d8-4dd2-8b1f-b45ce83fb266.jpg  舒德干(左一)在和学生交流。
  西北大学供图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pic/202509/29/df7e377e-7294-4622-9409-06bcd8ec9cd6.jpg  苏国辉在做讲座。
  受访者供图


  首个全国科普月,一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走进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或借助互联网等传播平台,为社会公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两院院士是科普的重要力量,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深入浅出,在全社会激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他们创新形式,让科普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3位院士,看他们在科普现场为大家带来哪些精彩讲述。听他们谈谈,科普工作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编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  科普方法要有针对性  本报记者吴月  【人物小传】  郑纬民,1946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和系统,存储系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处理平台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问:您的日常科研工作很忙,为什么还经常开展科普讲座、在互联网上做科普?  答:对于院士群体而言,参与科普活动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之一。做科普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有很多好处——能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能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更多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还有助于纠正谬误,让人们了解真实的科技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围绕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话题做过科普,效果都非常好。  问:听过您科普讲座的人很多,有学生,也有各行各业人士。面对不同人群,您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  答:这些年,我主要面向3类人群做科普:第一类是给中小学生做科普,仅今年内,我就在浙江宁波、四川巴中等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孩子们都很想知道最新的科学知识;第二类是给大学生做科普,近年来我曾去过四五十所高校,给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科普讲座;第三类就是面向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等做科普,很多听众对科学知识十分感兴趣。这些科普内容不仅帮助他们了解科技前沿发展,也为未来的决策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科普方法要有针对性。比如,面向中小学生做科普,互动性要更强;面向大学生做科普,要拓展他们对不同学科的认知;面向企业人员做科普,要从他们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切入,提升科普的实用性。  问: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非常快,对科普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学科,知识迭代非常快。我已经快80岁了,也不断地跟着最新趋势学习。在清华,我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年轻老师、学生,经常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这也是我学习的过程。  我自己在做科普中也有所收获。我讲的内容有一些是我的专业,有一些可能不直接相关。网友提出的问题可能涉及各个领域,我会把网友的问题发到工作群里,大家集思广益来研讨。遇到不了解的问题,我还会向其他老师请教。他们跟我普及了,我再回答大家。所以说,科普其实是很多科研人员一起做的事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  科普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本报记者高炳  【人物小传】  舒德干,1946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从事进化古生物学研究,他发现的天下第一鱼“昆明鱼目”被公认为人类在脊椎动物大家庭里的创头始祖,同时提出“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构建第一动物树”假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问:地球第一动物树是由我国科学家牵头发现的,能否谈谈发现的过程?  答: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双重驱动下,地球所有生命构成一个万物共祖的谱系树,即生命树。生物学家综合遗传学、形态学和发育学多重信息,构建出各级各类现代生命树,其中包括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三大类群的现代三分动物树。由于长期缺少可靠的早期化石记录,学界不知道最初的完整三分动物树,即第一动物树是何时成形、如何成形的。  可喜的是,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对5.2亿—5.18亿年前的澄江软躯体构造化石进行了数十年的探索,终于获得第一动物树成形的可靠证据。第一动物树意义非凡,它构成地球生命史上继生命/细胞起源、真核生命起源之后的第三个重大里程碑,是地球从原始二极生态系统(藻类生产者和细菌分解者)跃升为完善三极生态系统(添加了动物消费者)的主要分水岭。  问:您认为科普需要通过哪些形式来实现?地质领域的科普具有哪些意义?  答:我从1999年开始接触科普。当时,我和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两篇文章,尤其是关于发现5.18亿年前澄江动物群中最古老脊椎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的论文,在国际上引发了关注。那时,国内多所高校、研究所和中小学都邀请我去做科普讲座。后来我逐渐认识到,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同样重要。20多年来,我们组织翻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定期到高校、研究所和中小学做科普讲座,传播科学进化论思维、科普古生物学新进展等。  科普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科普图书、短视频、影视、戏曲以及线上线下演讲等都是很好的途径。我们发现的昆明鱼,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这便是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的好形式。  人类是行星地球唯一的意识生命。利用各类科普手段,解读地球从46亿年前的火球到水球,再到细菌球、真菌/植物球,直到动物星球的全景式演化过程,领略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协同演化奥秘,追寻人类远祖的微观和宏观进化轨迹,这既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有利于提升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苏国辉  科普的意义首先是点燃兴趣  本报记者姜晓丹  【人物小传】  苏国辉,1948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1985年首次通过外周神经移植方法实现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长距离轴突再生。  问:您和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损伤修复”,请问“神经损伤修复”的机理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们团队围绕“神经损伤修复”开展科研攻关,重点解决临床中枢神经损伤“难以再生”的难题。我们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视神经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视神经的“微环境”,激发受损视神经的再生能力。目前,我们已在动物身上完成视神经再生实验,下一步计划推进临床试验。  问:您是何时开始做科普的,科普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大约在六七年前,我开始做科普。科普内容随着时间和受众需求不断调整。在科普中,我会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跟中小学生讲解我的研究方向。比如,我会讲在读博士时如何从“重复实验”中找到突破点,如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告诉同学们,科研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在慢慢摸索中突然遇到惊喜的过程,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韧性。  近些年,我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在科普中加入了主动调节情绪的“干预方案”,比如运动、光疗、社交互动等。我常鼓励学生:设定一个小目标,每天走走路、打打球,身体和心理都会变好。  问:您觉得做科普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让您难忘的经历?  答:科普的意义首先是点燃兴趣。很多学生觉得科学与大众有距离感,“高深难懂”。但通过听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发现“原来科学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原来研究成果能帮到人”,就会觉得科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其次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会和学生说,科研像爬山,99%的时间在重复和失败,但登顶的那一刻,会有十足的成就感。  前一阵,我在华南师大附小做科普时,有学生问:运动能提高成绩,科学原理是什么?我结合自己的研究向他解释:运动时肌肉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会进入大脑,能提升学习效率。看到孩子们眼睛发亮的样子,我觉得科普“活了”。我要继续做好科普工作,把科学梦想“种”进更多人心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位院士眼中的科普工作—— 把科学梦想“种”进更多人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