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饼品诗聚中秋
《山东工人报》(2025年09月29日 第A4版) □陆明华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表示对事物和美好未来的祝愿和期望,或对阖家团聚的欢庆。不知为何,古代文人墨客咏明月多而咏月饼少,但还是有一些脍炙人口月饼诗。
苏东坡有一首咏月饼的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见早在宋代,月饼因其香甜可口,就很受人喜爱。古代北京、苏州、广州三地的月饼就很出名,古代江苏元和(今苏州)诗人袁景澜有一首五言26句的《咏月饼诗》,其中对饼师精工制作月饼有这样描绘:“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从诗中可看出,古代中秋节俗就有互赠月饼之风。在福建闽北民间,旧时每逢中秋节娘家要送给外孙双鲤形状的月饼,民国诗人施景琛的《中秋词》就写到这一节俗:“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长期以来,国人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经验,工艺考究,咸甜荤素各具美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然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诗中说明心灵手巧的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诗人钱沣有一首长诗详尽记录了当时湖南长沙民间过中秋的热闹情景,其中就写到了月饼的制作方法:“三材取具油糖面,磊落芳洁堆瓦缸。水溲成模入火炙,铁炉扬炭时铮从。和酥馅果更奇绝,列肆错杂鱼豆桩。”
清代诗人沈兆躌《吉林纪事诗》提到中秋节月饼必不可少:“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乐。”晚清李静山编撰的《增补都门杂咏》中有一首《月饼》诗云:“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作者采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中秋节盛行送月饼,就连寻常百姓家也不例外。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全家人团聚赏月尝饼,取“人月共圆”之意,因而,月饼被形容“一轮缩小的月亮”。清代祁启萼有《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烘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取义。
中秋月夜,合家欢聚,纳凉赏月,尝饼品诗,戏饼作乐,的确是雅致非凡,别有情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