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光明论坛】 作者:袁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将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答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赓续发展,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殷墟甲骨文的神秘符号到敦煌壁画的时空对话,从《诗经》的草木情愫到《论语》的哲思智慧,中华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这种文化基因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具有鲜明辨识度和广泛传播力的文化符号,让中华文明以崭新姿态走向世界。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中医针灸”的世界认可到“汉服簪花”的时尚复兴,从《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热销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突破,从《流浪地球》的硬核科幻到《长安三万里》的诗意远行……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文化自信为底色的文化交流图景徐徐展开,中华文化正以创新表达重塑全球认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更大的格局推进文明对话,遵循跨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深耕传统文化沃土,拥抱数字文明浪潮。进一步形成图书、报刊、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内的传播矩阵,发挥主流媒体的带动效应,打造各类媒体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汇聚政府、主流媒体、企业、社会组织、高校智库等主体的传播合力,充分发挥各主体创造、加工和传播信息的优势,协力奏响国际传播的中国乐章。进一步改进国际化传播的策略方式方法,探索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创新、话语创新;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实践运用。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国际化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先河,到郑和七次下西洋,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对话与交流跨越山海、绵亘古今。“一带一路”建设书写着各国文明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多次写入联大决议和多边文件,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建设美好世界描绘蓝图、指明路径……一份份植根中华文明土壤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入强劲动力。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对话合作,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中国智慧。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1日 03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