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了,调查研究还要到“田”里吗?
南京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到田里“数虫子”……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这样一则视频报道: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师生透露,借助AI眼镜等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数清”昆虫种群的数量、种类,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分析基础,“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数3万只”。“数虫子”的例子告诉我们,科技不断进步,但很多时候,技术手段仍然无法取代一些关键工作。这不禁引发思考:科技进步了,调查研究还需要到“田”里吗?调查研究,“查”的是问题、是症结,“究”的是解决方法。既然是查问题、寻症结,就不能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很多问题的萌发和累积并非一日之寒,往往被许多看似常见普通的现象所掩盖。这样的问题,初看起来,难以察觉其中不对劲的地方,遑论理清其背后脉络。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科技和设备“傍身”,但是捕捉问题时所需要的敏锐嗅觉和感性体察,仍然是科技手段难以代替的。群众欲言又止的“弦外之音”,家长里短所映照出的各种诉求,终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实打实的体验才能破译和读懂。当然,在科技进步的今天鼓励去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并不意味着要抱着传统思维,在既有的工作方法里打转。科技是延伸感官的重要武器,在靠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借助科技力量,减轻一些基层同志的工作量,让他们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去服务群众,这才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调查研究的意义更新和升华之处。在常州市武进区环府路,无人机每天上午9时准时升空巡逻,违章建设、耕地保护、水质监测等全域动态实时呈现在后台。同时,武进区还开发民意诉求数据分析平台,汇聚12345热线工单数据,使工单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大大提升,实现民意诉求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在科技加持下,调查研究工作大大缩短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的距离。其实,当我们讨论“调查研究还要不要到‘田’里”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追问,有了科技的帮助,调查研究工作还需不需要依赖扎根实践一线的“笨办法”。南农大师生的做法或许给出清晰答案:科技恰如“眼镜”,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但路始终在脚下;不踏踏实实地走过去,目标就不会抵达。(朱绍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