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首台轨道交通领域地铁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车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下线。该车是国内首台基于轨道车辆技术平台研制的地铁应急救援车辆,可迅速响应地铁火灾等事故救援,大幅提升救援效率和救援过程安全性,标志着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装备领域取得重要突破。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29791.jpg该车集成排烟、灭火、防火隔热、安全监测、网络通信五大核心功能,能够在事故现场快速构建起应急救援的“安全岛”与“工作台”。搭载的移动式隧道高效高压喷雾射流灭火装备,可精准扑灭传统消防设备难以触及的“遮挡火”;采用固移结合的烟气控制技术,可强力阻隔隧道内有毒烟气蔓延,为人员疏散留足安全窗口;通过自动化传感和物联网技术融合,实时感知救援环境态势,助力现场指挥决策;车身配备自动喷淋降温装置,能在高温浓烟下确保装备与人员作业安全。目前,该车已经顺利通过地铁隧道环境下的实战模拟测试,其性能获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及技术专家高度认可。“这是传统轨道交通技术与现代应急救援技术的深度融合。”中车眉山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模块化、平台化设计理念,让它具备了持续向铁路隧道、地下管廊等密闭空间救援延伸的巨大潜力。”未来,将持续优化该保障车性能,为我国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水平提升注入更多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张亮 王弈秋)
11月10日,随着最后一处捣固作业圆满完成,由中铁六局承建的侯马北一、四场增设联络线工程顺利开通并投入运行。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29819.jpg侯马北一、四场增设联络线工程地处山西省侯马市,其施工任务涵盖插入2组单开道岔、1组复式交分道岔,拆铺线路0.16公里,新铺线路0.321公里,以及信号、接触网等相关内容。由于受到既有线路接触网和狭窄场地的限制,项目团队采用了“纵移道岔”和“横移正对位”工艺,有效提升了铺设精度和效率。在施工过程中,道岔先沿着滑轨平稳移送至相邻线路,再在本线进行纵移,直至到达具备横移条件的位置,最终精准推入指定位置完成落位。随后,依次开展道岔直股与曲股线路的拨移作业,并同步完成新铺联络线的整修工作。面对营业线施工安全压力大、有效天窗点少的双重挑战,技术团队制定并采用了三段式施工组织方案。通过精准对接侯月铁路“集中修”的黄金窗口期,实现了施工准备、集中攻坚和收尾完善三个阶段的无缝衔接,确保了天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针对新旧信号系统倒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配线错误、联锁试验不彻底等核心风险,通过编制联锁试验表,对关键柜线及端子排执行“二次复核”,软件试验采取分级加载、逐项启用的方式,确保新旧系统实现无缝衔接和平稳过渡。与此同时,项目部构建了三级网格化管控体系,实施分片包保制度,安排专人对关键工序进行盯控。通过“人机互动”的立体化作业模式,从道岔横移距离到锯轨点的准确定位,实现了平行作业和全方位施工,有效缩短了作业时间,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此外,项目部还严格把控施工安全质量关,执行“一人一机”防护体系,严禁施工超出封锁区段,全过程、不间断地对施工进行盯控,确保施工实现“零事故”目标。此次增设联络线建成后,将大幅优化该站场的列车接发与编组能力,提升路网结构的完整性和运输组织的灵活性,为晋南地区铁路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丁园媛)
日前,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乐清市胜利塘北片综合管廊建设工程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该段综合管廊具备全面接入周边区域管线的条件,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29821.jpg作为乐清市首条地下综合管廊,该项目也是胜利塘北片城市建设推进的未来场景之一。管廊(一期)呈十字形交错布局,深埋地下5至12米,内部空间开阔,层高超过普通住宅。维护人员可直接进入管廊作业,无需反复开挖路面,就可对铺设在此的各类管线进行检查、维修、扩容。据悉,乐清市胜利塘北片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一期)一标段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整合该区域的电力、通信、给水等各类市政管线,对集约利用地下空间、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运行效能、助力乐清市打造“滨海生态智慧型未来新城”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田恕)
11月8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智慧农业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论坛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浙江大学、拼多多联合主办,以“AI时代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为主题,汇聚80余名国际组织代表、政府官员、企业领军者及专家学者,共同探寻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作为主办方之一,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范洁真在会上分享了平台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创新实践与长期规划。
本次论坛亮点纷呈,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等形式,从技术前沿、实践路径与未来图景三个维度,聚焦AI驱动下的农业进步与商业实践,旨在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全球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会上,拼多多系统介绍了其数字农业生态构建经验。平台通过“农地云拼”模式,将分散的农业产能与市场需求对接,既降低了流通损耗与成本,又实现了农产品大规模上行,让利于农户与消费者。依托消费趋势洞察,平台通过“农云行动”“多多好特产”等专项行动,深入全国各大农牧产区,助力地方特色产业提升附加值。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台时令水果销量同比增长51%,海鲜水产增长48%,蔬菜、肉蛋等品类保持高速增长。
针对全球近1/3粮食由小农生产的现状,论坛强调技术普惠的重要性。拼多多一方面持续推动高端技术转化为农户可用、用得起的工具,另一方面深耕人才培养,已连续举办五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支持五届“全球农创客大赛”,并联合主办“数字农业创新训练营”,构建起科研成果落地的关键机制。今年启动的“千亿扶持”计划中,未来3年超1000亿元资源将重点投入农业科研与产业升级,攻坚技术商业化难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字农业和创新高级专家尼古拉·特伦多夫表示,农业数字化需要产学研多方协作,拼多多的平台优势正成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力量。论坛期间,拼多多还作为合作伙伴参与了粮农组织支持的“数字农业创新(杭州)中心”揭幕仪式,进一步深化全球数字农业合作。(赵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保障劳动者权益政策,提升工友法律意识,中铁二局广州地铁8号线停车场工区项目部联合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司法所,于近日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法律护航·权益同行”的普法培训活动。活动邀请司法所援助律师现场授课,通过法律条款解读、案例分析及互动答疑等形式,为工友普及劳动权益保护知识,强化反诈骗意识。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30236.png律师围绕刑法、劳动法等法规,重点解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定义、立案标准及法律后果,强调企业欠薪的刑事风险。通过真实案例解析,阐明工友在遭遇欠薪时的合法维权路径,包括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等程序。针对工友提出的劳动合同纠纷、工伤认定等疑问,律师逐一解答,并发放《劳动者维权手册》,明确维权流程与证据收集要点,确保工友知法、懂法、用法。此次活动直击行业欠薪、维权难痛点,通过法律知识赋能,帮助工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权,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权益受损问题,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项目部主动引入外部法律资源,既体现对工友权益的重视,也为自身管理提供合规指导,为后续规范用工、防范法律风险奠定基础。(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王志祥)
“以往3671个桩帽中就有73个不合格,如今2500个里仅有16个不达标!”近日,新建石衡沧港城际铁路衡黄段施工现场传来捷报——中铁六局石家庄公司石衡沧港技术攻关小组,借助“定位校核+场地优化”双重技术创新,成功将CFG桩帽合格率从98.1%提升至99.4%,为这条河北重要城际铁路的路基施工夯实了质量基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30242.png作为铁路路基的“地下基石”,该项目需施工15671个CFG桩帽,其质量直接关乎线路的长期稳定性与行车安全。然而在项目前期施工中,合格率却停滞在98.1%,与工程质量管控要求存在显著差距。技术攻关小组对全施工流程进行拆解后发现,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定位不准”与“场地不整”两大环节:传统卷尺找中精度有限,致使75%的不合格桩帽存在中心位置偏移;与此同时,老旧开挖机械搭配非熟练工人作业,造成场地凹凸不平,进一步加大了桩帽施工偏差。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反复整改、耗费大量工期,更对后续路基施工衔接产生影响,成为工程推进的“拦路虎”。针对这些症结,技术攻关小组精准施策,打出一套技术组合拳。在“定位校核”环节,创新采用“初步定位+精准复核”两步走模式:先沿用卷尺完成初步定位,再在打桩帽前启用GPS仪器逐点校核中心位置,就如同给桩帽安装了“精准导航”,彻底纠正传统定位的误差;同时建立“测量-复核-记录”闭环流程,确保每个桩帽的定位数据可追溯,避免人为失误。在“场地优化”环节,直接对施工硬件与人员配置进行升级:淘汰性能落后的老旧开挖机械,更换为作业精度更高的新设备;同时专门聘请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熟练工人负责桩间土开挖,严格依照施工标准把控场地平整度,从施工环境方面杜绝质量隐患。技术创新实施后,效果十分显著。在后续施工中,首批600个CFG桩帽合格率就达到了99.3%,累计统计2500个桩帽时,平均合格率进一步提升至99.4%,此前困扰施工的中心位置偏移问题已不再是主要质量短板。(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吕康)
日前,中铁四局承建的潍宿高铁潍坊特大桥跨青银高速连续梁顺利合龙,为下一步架梁和无砟轨道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30248.jpg由雄安高铁公司建设、中铁四局承建的潍宿高铁站前一标位于山东省潍坊市,该连续梁上跨G20青银高速,是潍宿高铁施工的控制性工程,采用挂篮悬臂浇筑工艺施工,不影响高速公路通行,但对技术管理、安全控制和线性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项目采用铁路管理平台连续梁线性监控系统确保成桥后与设计线型一致,解决了因预拱度设置不当造成梁体出现过大下扰、线性不顺直等问题。项目在中跨合龙前后各进行一次24小时联测,以观测主梁线形随温度变化情况。在具体施工时,视监控计算与监测结果的对比需要,进行温度对线形的影响观测。据悉,潍宿高铁连接山东省潍坊市和江苏省宿迁市,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山东、江苏北部区域路网布局,极大便利沂蒙山、苏北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出行,对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鲁方浩 李金玉 孟玉娴)
11月10日上午9时30分许,随着最后一项集中修施工项目-武隆站道岔大机捣固施工顺利收工,为期33天的2025年渝怀线集中修施工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施工实现了线路设备全面优化升级,为西南地区铁路运输大动脉注入强劲保障。渝怀铁路作为连接重庆与湖南省怀化市的国铁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是西南地区衔接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交通枢纽,也是保障区域客货运输高效运转的核心线路。为确保列车畅通运行,自10月9日起,在国铁成都局统筹安排下,涪陵工务段联合涪陵车务段、成都工务大型养路机械段、重庆供电段等10家单位1500余人次联合作战,科学制定“线路大修+病害整治+结构强化”立体化施工方案,充分发挥机械化、智能化、大兵团作战模式,集中力量对渝怀铁路进行大修集中修。涪陵工务段作为渝怀铁路集中修主力军,在面对“施工项目多、安全风险多、防洪压力重”多重困难,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施工攻坚。为实现施工与运输协同高效,该段采用“大天窗、综合用、彻底干”作业模式,积极对接车务部门优化列车绕行方案,确保行车安全和主体施工不受邻线过车影响,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铁路运输秩序的影响。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30264.jpg据悉,此次渝怀铁路集中修高质量完成线路大机捣固149公里、道岔大机捣固134组,线路大机打磨188公里,道岔大机打磨72组,成段更换轨枕4967根,道岔破底清筛46组等施工任务,从根源上解决了渝怀铁路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国 通讯员 赵鑫)
11月5日,在中铁城建集团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建设现场,一台外墙喷涂机器人正在有序作业,伴随着升降与喷涂机构灵活运转,均匀精准地为回迁安置房外墙覆盖涂料。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30268.jpg作为南沙区首批旧村改造项目和2023年广州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此次引入智能外墙喷涂设备,标志着项目迈入智能建造新阶段。该外墙喷涂机器人具有超速限制、超载监测、应急释放、姿态监测、风速监测、故障报警等安全功能,有效保障机器人高空作业的安全性。通过集成传感手段实现高空精准定位和姿态控制,具有夜间施工、自动避障等功能,解决施工一线高空作业“危、繁、脏、重”四大难题,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业的生动体现。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机器人喷涂不仅效率显著提高,更实现了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有效避免了漏喷、不均匀等问题。在技术层面,采用激光导航定位与图形化轨迹规划技术,机器人可自动识别建筑外墙几何形状,生成最优喷涂路径,实现全自动、全方位覆盖喷涂。实测数据显示,智能外墙喷涂机器人施工效率为人工的3-5倍,单台设备每小时作业面积超300平方米,涂层厚度误差控制在2mm以内,有效杜绝“流坠”“透底”“发花”“色差”等质量问题,在提速的同时保障了住宅的品质。作为广州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此前已引进“空中造楼工厂”、测量机器人、抹灰机器人等多种智能装备,初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工种的智能建造体系,获评中央国企数字化转型一等案例。坦尾村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7.8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9栋住宅楼,并配套幼儿园、商业中心等设施,是广州市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表示,将以智能建造为抓手,打造广州城市更新示范工程,确保村民早日入住高品质安居房。(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叶小钟 通讯员 王妙 徐泽东)
近日,中铁六局广州公司研发的隧道“零开挖”进洞施工工法,在宜来高速公路长乐坪隧道施工中成功应用。这一成果实现了隧道进洞环节从“大开大挖”到“微创手术”的创新性转变,获评2025年度湖北省省级工法,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树立了绿色、经济、安全的新标杆。
传统隧道进洞施工时,通常需要对山体边坡进行大面积刷坡开挖,形成巨大的“洞口仰坡”,这就如同给大山“剃头”。如此操作不仅工程量巨大,还会严重破坏原生植被和山体稳定性。据技术负责人梁肖杰介绍,“零开挖”进洞工法秉持“最小化干扰”理念,其核心在于“保护”而非“破坏”。该工法不再开挖洞门以上的土体,仅沿隧道轮廓线两侧进行精准放坡,并在明暗洞交界处,创新性地采用中22砂浆锚杆与喷射混凝土组合,形成一道坚固的“帽檐”式支护结构。这道“帽檐”就像为隧道洞口戴上了安全的“帽子和披肩”,能有效承载上方山体的压力,消除滑坡和落石风险。
在宜来高速公路长乐坪隧道的实际应用中,这项工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洞口周边的原生植被,施工区域的“疤痕”面积减少了约70%,让隧道入口与周边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和谐融合。“零开挖”工法通过“帽檐”支护提前加固,保持了山体的原始力学平衡,从源头上消除了边仰坡失稳的风险,为施工人员和未来隧道运营提供了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少挖方”直接意味着“少出土、少运输、少回填”。项目测算显示,该工法大幅减少了机械台班和人力投入,节约了混凝土等建材消耗,有效降低了直接工程成本。同时,简化的工序缩短了洞口工程的施工周期,为宜来高速公路整体按期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业内专家评价指出,该工法的推广,对于在生态敏感区、国家级公园以及地质复杂山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标志着我国隧道建造正从过去的“力大砖飞”迈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精雕细琢”新阶段。(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