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 小时前

记者从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获悉,11月10日,在12台600吨连续千斤顶3小时作业后,成渝中线高铁控制性工程沱江特大桥主梁顺利合龙,实现全桥合龙,为成渝中线高铁建设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沱江特大桥位于四川省简阳市石钟镇,全长1252米,主桥上部结构为主跨320米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边跨72米钢箱-混凝土混合箱拱。地质资料显示,沱江桥重庆岸为陡坡地形,若桥位采用斜拉桥方案,则会引起挖方设梁或抬高线路纵坡,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沱江两岸基岩以泥岩和砂岩为主,地基无法承受巨大水平推力,常规推力拱桥很难适用,为设计带来了全新挑战。中铁二院组织专家团队反复调研论证,创新设计了飞燕式双排支座无推力拱桥结构体系,在该结构体系下深化研究后又创新设计了“钢箱-混凝土混合边拱+钢管混凝土主拱+双边箱钢梁兼做系杆”组合结构拱桥,是世界最大跨度无推力组合拱桥。“这一全新设计让大桥如同‘巨弓’横跨沱江,形成‘无推力’自平衡稳定结构,在均衡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可行性上实现了‘最优解’,为世界桥梁建设提供新范本。”中铁二院工程师彭福兵介绍。“无推力”组合结构,通过内部结构(即钢主梁)将拱脚产生的巨大水平推力相互抵消,不对桥墩或地基产生水平推力,解决了地基无法承受巨大水平推力的难题。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30294.jpg面对这一创新设计,建设团队面临主拱提升合龙、主梁水平张拉合龙难度大等挑战,无范本可借鉴。在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公司组织下,施工、设计、监理团队把挑战分解成科研课题,逐项攻破系列施工难点,形成多项创新成果。申请专利10项,目前已授权3项专利;发表论文6篇,均被核心期刊收录,为桥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路径。主拱提升合龙是全桥建设难度最大、风险最大的难题,主拱重2200吨、长174米、提升21.7米,提升过程中拱肋4吊点高差不能超过20毫米,堪比“空中绣花”。建设团队引入自动化监控、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虚拟拼装技术,反复模拟演练,实时采集受力与位移数据,精准提升速度与姿态,确保合龙精度达标。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30299.png施工监测信息化系统展示图“在施工现场,主拱提升达焊接点时,最高处距江面达103米,8名电焊工同时施焊,在数字化管理平台监控下精准焊接32个环口,合龙精准度与模拟结果高度一致。”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成渝中线指挥部指挥长王学生感叹道。实现沱江特大桥无推力结构状态的关键是主梁张拉合龙后主梁与边拱形成整体,上部结构保持内力自平衡。主梁采用5000吨级水平张拉措施强迫合龙,通过6次主动张拉完成桥梁结构受力体系转换,使无推力组合拱桥设计从理论、图纸变成了现实。该类型桥梁结构属世界首创。为达到极高精度要求,施工团队研发了施工监测信息化系统,整合BIM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张拉系统和高精度监测仪器,把拱座位移、主拱姿态、张拉顶力、张拉行程等关键数据都纳入监测范围,通过传感器实时反馈数据,动态调整施工参数,实现了张拉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最终合龙口精准对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中铁大桥局成渝中线项目总工马天亮介绍:“此次张拉是最后一次张拉,12台600吨连续千斤顶,用力约5400吨,过程历时近3小时,张拉合龙精度达标,顺利完成了大桥主梁合龙。”据了解,成渝中线高铁项目由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开通后将与西安至成都、郑州至重庆等已运营高铁,以及西宁至成都、成都至达州至万州等在建高铁连通,不仅能让成渝地区路网结构更完善,还能进一步压缩成渝两地旅行时间,极大便利沿线群众出行,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娜 通讯员 胡京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 小时前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中铁六局北京公司以雄商高铁雄安枢纽工程为实践平台,依托孙爱田创新工作室,将BIM技术深度融入复杂铁路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构建了全专业、全流程的智慧建造体系,为高铁工程的智能化升级树立了行业标杆。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30326.png雄安枢纽工程涉及路基、桥涵、轨道、房建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雄安动车所扩建工程更是难上加难,多专业交叉协调的难度极大。技术团队以“BIM一张图”管理为核心,筑牢智能化技术基础,构建了整个动车所1:1的全专业三维模型。该模型整合了建筑、结构、接触网等10余个专业领域的数据信息,仅通过智能碰撞检测系统,就精准识别出300余项冲突隐患。针对动车所存车线排水槽与接触网的空间冲突问题,技术团队借助BIM模型模拟出最佳优化方案,将原设计的16个电缆井精简至8个,同时实现卸污单元的地埋式改造,既保证了动车所功能的完整性,又提升了其整洁美观度,有效避免了现场返工和资源浪费。智能化施工工艺的创新应用成为该工程的一大亮点。依托BIM模型深化设计的数据成果,钢结构加工实现了“数字建模-自动化下料-机器人焊接”全流程的智能联动,生产效率提高了40%,技术准备周期缩短了30%;针对地沟高温难题,利用BIM技术优化顶吹风扇布局,增设智能感应通风装置,实现了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通风系统的自动启停,为施工安全构筑了智能防线。数字化协同平台推动管理实现智慧化升级。“BIM+GIS电子沙盘”将模型轻量化技术与移动端协同平台相结合,多专业模型数据实时同步,施工进度、质量验收等数据实时反馈并动态更新,推动建设管理向可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三维模拟交底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方案,施工人员通过沉浸式可视化场景能够快速掌握复杂工艺,操作误差风险大幅降低,构建了“智能方案优化-精准资源调配-动态进度管控”的一体化管理新模式。截至目前,该项目通过智慧化技术的应用累计创造效益800万元,工程质量达到“零缺陷”,整体建设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了20%,相关技术成果获得了多项行业认可。作为高铁工程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其“BIM+智慧建造”解决方案已具备可复制推广的价值。未来,北京公司将持续深化BIM、GIS、北斗定位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探索无人机实景建模、智能监控等创新场景,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多智能精品工程。(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宋帅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 小时前

11月9日,青岛市城市文化新地标——青岛源文化中心(市图书馆新馆)项目商业部分主体正式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标志着这座青岛新地标的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向年底结构验收目标全力冲刺。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11/11/2630330.jpg青岛源文化中心位于山东省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启动区核心片区内,占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65万平方米。其中由中铁四局承建的商业部分项目总占地面积10863.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规划涵盖儿童体验、跨界书店、艺文培育、文化餐饮、配套零售等多元文创业态。项目建设团队在施工期间,顺利攻克了雨季作业、场地局限、双曲线坡屋面建设、外立面异形构造等诸多难题。借助BIM、TekLa软件,与建设方和设计方深入对接,对钢结构及混凝土框架结构实施施工深化设计,高效完成了主体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作。“进入11月以来,我们结合国家规范、青岛市住建标准及当地气候特点,科学编制冬期施工方案,确保高效优质完成后续施工。目前,项目已全面转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向年底结构验收目标快速推进。”中铁四局项目部负责人俞荣荣介绍道。此外,由于项目地理位置特殊,环保要求极为严格,项目部锚定绿色标准,坚持环保建造,打造出了让市民放心的“绿色工地”。“我们坚持每日清浮土、常洒水,做到建设工地裸土全覆盖。同时,在现场布设检测器实时监测噪声,确保建设过程‘静悄悄’。开工至今,始终保持着零投诉的纪录。”项目党支部书记董二红介绍,项目部还建设了三级沉淀池循环建设用水,并每月进行检测,实现了排水零污染。据悉,该项目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建设完成,届时将为市民打造全新文化消费体验空间,有效带动区域商业活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成为展示青岛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嫱 通讯员 鲁颖 王赛南)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2025年11月11日企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