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发表于 4 天前

郭建勇创新工作室:毫厘间“榨”检修真金

郭建勇创新工作室:毫厘间“榨”检修真金(图2幅)
◎徐蕤

10月14日,中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抚顺石化工建公司郭建勇创新工作室内,维修一车间乙烯班班长、工作室主任郭建勇正为即将应用的新检修工法进行毫米级校准推演。他俯身凝视着裂解气压缩机组的复杂结构图,指尖缓缓划过纸面,最终停在轴瓦间隙值数据处,斩钉截铁地说:“0.01毫米,必须分毫不差!这里,必须修正!”
郭建勇工作室的前身为2008年3月成立的钳工(大机组)技能创新工作室,由全国“劳动模范”刘国福担任“掌门人”;2015年,刘国福退休后,该工作室由中石油钳工技能专家、中石油“劳动模范”“辽宁工匠”郭建勇接棒,并更名为郭建勇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现有13名成员,其中包含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省级钳工技术状元等多名行业顶尖人才。自成立以来,该工作室主修上百台进口大机组,成功安装国内外机组70余套;完成炼化装置检修改造及抢修任务166次,机组一次开车成功率达100%;创造省部级先进工法12项,完成技术成果41项,攻克技术难题287项。其中,“多功能弯管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风机转子现场动平衡调整法”入选中石油“十大绝招绝技”,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万元,先后获评“辽宁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已成为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裂解气压缩机精修法开创国内自主检修先河

在炼化企业生产体系中,大乙烯装置是维系系统稳定运行的“心脏”,而裂解气压缩机与丙烯制冷压缩机、乙烯压缩机并称的“三机组”,其运行状态直接决定生产全局。“要想实现裂解气压缩机组自主检修,为企业省下真金白银,必须在毫厘之间精准发力。”郭建勇对成员们说。
2017年6月,烯烃厂80万吨乙烯装置的300多吨位进口裂解气压缩机组迎来首次检修。面对人员紧张、核心部件超重等难题,郭建勇带领王建等工作室成员采用“拆卸压缩机隔板”“利用转子轴向拉伸工具反拉拆卸干气密封座”等专项工法,仅用33天便圆满完成检修任务。因检修提前5天结束,装置得以提前恢复供气,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成功开创国内同类大型进口裂解气压缩机组自主检修的先河。
2021年,烯烃厂80万吨乙烯装置大检修期间,受全球疫情影响,外方专家无法到场提供技术指导。于是,郭建勇安排工作室骨干成员王建担任主修,带领团队周密部署检修方案:一方面攻克缸体结焦拆卸困难、主汽门螺栓咬合等多项技术瓶颈,精准排查并处理汽轮机末级静叶冲蚀这一重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针对性自制压缩机隔板提拉、气封拆卸、半联轴节液压拆装、轴瓦厚度测量等10套专业工装,创新应用“单表双打”找正工法,并在联轴器、平衡盘打压体吊装等关键环节优化施工工艺,将机组配件检测精度控制在0.01毫米内。最终,机组检修后一次开车成功,彻底打破进口机组检修的技术垄断,为企业节约外方指导费用70万元,再次刷新国内同类进口压缩机自主检修的纪录。同年,该工作室研发的裂解气压缩机精修法,获得集团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三等奖,为国内大型进口化工关键设备自主检修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气阀安装顶升机破解机组自主解体检修难题

2021年,该公司石油二厂两台美国德莱赛兰进口新氢往复式压缩机组进入亟需解体大修阶段。公司联系美方厂家寻求支持,但每人每日服务费高达2万元。“提质增效不能让外人轻易挣走钱,这活儿咱们自己干!”面对高昂的服务费用,郭建勇向工作室成员们坚定地说。
然而,自主检修的难度远超想象:一是公司仅此两台同型号机组,毫无同类检修经验可循;二是可供参考的只有3本翻译过来的随机资料,技术细节模糊不清。但是,这并没有让郭建勇退缩,他迅速安排工作室骨干成员、技能专家王世鑫担任攻关组长,带领成员们边干边琢磨,在检修现场迸发了诸多“奇思妙想”:王世鑫从老仓库找出50多套闲置工具,经清洗、调试和试验,解决专用工具短缺问题;量身制作3根丝杆,化解法兰盘拆卸易损伤活塞杆的行业痛点;改造百分表架为可灵活调整长度的长杆表架,配合内径千分尺校准,攻克曲轴箱等距块安装精度难题;研制配重杆,借助活塞拆卸螺杆固定在活塞后部,平衡重心且便于操作,让一级活塞杆的安装过程变得平稳顺畅。同时,王世鑫亲自画图设计、筛选元器件,反复试验优化,研制出气阀安装顶升机。“有了它,原本需要多人协作、在狭小空间费力搬运安装的150斤重的气阀,拆卸、安装过程变得轻松高效,彻底告别了‘靠蛮力硬扛’的传统作业模式。”王世鑫介绍道。最终,王世鑫带领工作室成员成功完成两台机组自主解体检修,且一次试运成功,直接为厂里省下20多万元技术服务费用。

“三维驱动”育高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不是独行,而是点燃更多火把。”郭建勇常常这样说。因此,他带领创新工作室,以“传帮带”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分层培养+赛事锤炼+实战赋能”的“三维驱动”人才培养体系,让技能火种在传承中裂变,为企业培育一批批高技能人才。
一是分层培养,为新入职钳工定制“基础筑基—进阶淬炼—岗位成才”路径。新人先在班组夯实基础技能,表现优异者进入技能专家工作室接受高强度技术特训,最终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主修或管理者。2013年,郭建勇与青年技工王建结为师徒,倾囊相授诀窍,王建凭“钻劲”深研,数年便精通核心技能,从普通钳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说:“工作室让我搭上了技能成长的‘高铁’。”
二是赛事锤炼,以竞赛为“磨刀石”。2018年,面对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钳工技能大赛,郭建勇担任总教练,针对“一步测量法”“短挫法”等核心技术开展专项特训。5个月高强度集训后,王建获个人第三名并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团队斩获团体一等奖。三是实战赋能。工作室聚焦企业 800余名钳工精准育才,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批、激活一片”的良性循环,累计培养技术骨干200余人、技师及高级技师40余人、首席技师与技能专家12人,还输送80名学员至系统内企业,教练团队获评中石油“金牌教练团队”,两次蝉联全国行业钳工技能大赛团体冠军。
如今,从工作室走出的技术尖兵遍布抚顺、广西、大连等多座千万吨级炼化基地生产一线,既缓解了行业高技能人才短缺难题,更赢得10余家炼化企业的高度认可,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图1:工作室主任郭建勇(右二)为成员们讲解机组组件安装要领
图2:工作室骨干成员王世鑫(右一)指导成员们如何调试机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郭建勇创新工作室:毫厘间“榨”检修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