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69】迟子建:故乡的吃食
来源 李丽 写作自然【文本片段】:
家常便饭到了节日时,就像毛手毛脚的短工,被打发了。节日自有节日的吃食。
春天里,最早下来的是菠菜。菠菜洗净后,焯一下,切碎,和粉条、豆芽、肉末拌在一起,包春饼吃。春饼要烙得薄如蝉翼,透亮,能看见里面的馅。吃的时候,用手捧着,咬一口,满嘴都是春天的清香。
立夏的时候,我们则吃煮鸡蛋。鸡蛋煮熟后,用冷水拔一下,剥了壳,白是白,黄是黄,看着就清爽。小孩子通常会在立夏这天,拿鸡蛋和伙伴们的撞,看谁的鸡蛋硬。……
一到端午节,我们便盼着吃粽子了。母亲总是提前一天把糯米泡上,将粽叶煮好。包粽子是个手艺活,母亲能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非常俊俏。粽子下锅后,满屋都是粽叶和糯米的香气。……我们吃的粽子,总是红枣和豆沙的,那甜,是朴素而踏实的甜。
中秋节的吃食,自然是月饼。……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冬天。
冬天,天寒地冻,吃食似乎也带上了温度,变得格外有分量。腊八这天,要熬腊八粥。粥里有大米、小米、红豆、红枣、花生、莲子……熬得黏稠稠的,喝一碗,浑身都暖了。
最隆重的,当然是过年。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忙年了。要蒸馒头、蒸年糕、炸馓子、炸丸子……屋子里整天弥漫着油烟和面粉的香气。年三十的晚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桌上必定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鸡,寓意“大吉大利”;有猪蹄,寓意“抓钱”。……守岁时,还要吃饺子。饺子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母亲常常会在饺子里包上一两枚硬币,说谁吃到了,谁就有福气。我们为了吃到硬币,总是拼命地吃,直吃得肚子滚圆。
【鉴赏】:
1. 以时为序,构建文化记忆的坐标
作者以一年四季的时令节气为线索,从春天的春饼、立夏的鸡蛋,到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再到冬天的腊八粥和过年的盛宴。这不仅是对食物的记录,更是对一套完整的、浸润着农耕文明智慧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复刻。
2. 平淡见真,于细节处见深情
迟子建的语言质朴无华,却极具画面感和温度。她善于捕捉最具代表性的细节:
· 视觉上:“春饼要烙得薄如蝉翼,透亮”、“鸡蛋……白是白,黄是黄”。
· 嗅觉上:“满屋都是粽叶和糯米的香气”、“屋子里整天弥漫着油烟和面粉的香气”。
· 味觉与感觉上:“满嘴都是春天的清香”、“喝一碗,浑身都暖了”。
这些细腻的感官描写,将读者瞬间拉入到她所描绘的场景中,让冰冷的文字变得可感、可触、可闻。尤其是“那甜,是朴素而踏实的甜”一句,将味觉感受与生活哲学融为一体,意味深长。
3. 食物是情感的载体,连接着人与故乡
文章中的每一种食物,都紧密关联着特定的人和事,尤其是“母亲”。
· “母亲能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非常俊俏。”
· “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忙年了。”
· “母亲常常会在饺子里包上一两枚硬币……”
母亲忙碌的身影,是这些吃食背后最温暖的底色。食物在这里,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母爱的化身、家庭温暖的象征。
4. 寓意与烟火气的完美结合
文章在描写过年吃食时,巧妙地将民间吉祥文化融入其中:“鱼”寓“年年有余”,“饺子”像“元宝”。这些寓意并非生硬地讲解,而是自然地穿插在准备年饭和家庭活动的叙述里。
5. 平静语调下的深沉怀念
通篇文字,迟子建都用一种舒缓、平静的语调在叙述,仿佛在冬日暖阳下与老友闲话家常。然而,在这份平静之下,涌动着的是对逝去时光的深沉怀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