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技能“登高梯”铺生活“暖心毯” ——滨州工会助力产业工人 “安心追梦”
本报通讯员 刘晓亮“以前想提升技能没渠道,现在工会搭的‘工匠学院’平台,让我既能学技术又能拿补贴,去年还评上了高级技工!”山东省石化(京博)工匠学院产业工人于仁浩的话,道出了滨州万千产业工人的心声——他正是通过基地实训+补贴支持,1年从普通技工晋级高级技工,薪资直接提升25%。
近年来,滨州市总工会锚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目标,当好职工成才的“铺路石”,着力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梯架桥”。近期,鲁北工匠学院、滨州工匠学院(渤海公共实训基地)、山东康养产业工匠学院、山东省石化(京博)工匠学院4家载体获授“省级工匠学院”,并各获100万元专项补助。
以工匠学院为核心,滨州构建起“省市县三级工匠学院矩阵”。在鲁北工匠学院的焊工实训车间,35岁的杜丙祥借助基地“师徒结对传技艺+实操集训强本领”的培育模式,仅用3个月就从初级工成功晋级中级工,如今已成长为企业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滨州工匠学院联合本地化工企业开发“定制化课程”,去年为鲁北企业集团培养了200余名化工技能人才。山东省石化(京博)工匠学院的“自主评价”机制,让电工初昌通仅用1年就拿到了高级工证书。山东康养产业工匠学院的“康养技能专班”,则让下岗职工刘某掌握了养老护理技能,顺利入职本地康养机构。
今年来,滨州市各级工匠学院培训产业工人达6.9万余人,其中省级工匠学院培训产业工人7260人,为产业工人实现从“入门培训”到“技能进阶”打通了成长通道。
在今年的全市职业技能竞赛中,来自滨州工匠学院的钳工赵磊,凭借自创的“精密零件装配法”拿下一等奖,不仅获得“滨州工匠”称号,还拿到5万元技能奖励。鲁北企业集团的高强,通过鲁北工匠学院的“揭榜挂帅”项目,带领团队攻克了化工设备防腐难题,获评“齐鲁工匠”。通过推动“培训+评价+激励”闭环机制,全市目前已培育齐鲁大工匠2名、齐鲁工匠18名、滨州工匠69名,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4.4%。
从“求学圆梦”工程助400名职工提升学历,到300处工会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点,再到“零工市场+社区微工厂”帮1万余名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滨州工会既架技能“登高梯”,也铺生活“暖心毯”,让产业工人“安心追梦”。
如今,在滨州的工厂车间,劳动最光荣的氛围愈发浓厚。工会搭起的“成才梯”,正助力一批又一批扎根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淬炼本领、成长成才,逐步成为筑牢制造强市根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