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要求填写“家长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你怎么看?
近日,有网友晒出一张图片,显示是一张名为“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的表格,表格其中一栏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引发争议。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跟帖聊一聊。 多名网友发布相同表格证实,确实收到了这样一张表格。山西省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11月14日发布情况通报:为深入落实市关工委“校家社协同育人”会议精神及相关实施方案要求,我校近期推进家长学校换届筹备工作,意在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家长代表参与校委会建设,共商家庭教育课程设计,推动协同育人落地见效。为此,学校计划通过“家校联系卡”征询家长信息与意见,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活动路径。因学校工作人员未能深刻领悟、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联系卡问询项目设计欠妥,引发家长及社会各界关注与困扰,对此我们深感愧疚与自责。事件发生后,我校第一时间停止卡片填报收集工作,向全体家长诚恳致歉;对相关工作环节严肃复盘,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立即优化调整工作方案,确保以更严谨、更贴心的方式推进家校协同工作。
学校办学不可能在真空中,而学生家长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拥有丰富的资源。不论是职业背景还是特长爱好,甚至是经济状况等,都可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这是客观事实,也未必一定就不能为学校所用,但前提是应该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并最大限度减少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这意味着,学校即便希望得到那些有实力、有能力的家长的支持,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印发必填表格。若有对接社会资源的具体需求,则不妨一单一征集,相信家长也会理解。 大张旗鼓发放表格“海选”,不仅有悖教育行政部门严禁学校以任何形式收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家长信息的要求,从法律角度看,也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鉴于家长社会资源的不均衡性,人们有理由担忧,学校会因为家长资源多寡、能力不同而对学生区别对待,从而影响教育公平。 尽管校方在通报中声称,该校近期推进家长学校换届筹备工作,意在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家长代表参与校委会建设,共商家庭教育课程设计,推动协同育人落地见效,但是“学校工作人员未能深刻领悟、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联系卡问询项目设计欠妥”,这种把责任推给属下的说法让人担忧校方并没有真正进行反思。 吸纳家长代表参与校委会建设,这种做法早已有之,也富有成效,但为何总有一些学校过度关注家长的身份,以至于频频出现让家长填报职务、让家长自我“贡献”的情景?表面上看这是加强家校联络的需要,但根子上还是功利心在推波助澜:通过家长“能量”的加持,给校方和老师带来好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岂能是对家长“挖潜”的地方?在这种市侩风气的传导下,很容易形成校方或教师嫌贫爱富、看人下菜碟的问题。这对学生的三观势必造成冲击。此事绝非小事,也绝不该只有作为“当事人”的校方作出说明。相关部门有责任高度关切此类问题,及时予以整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