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1-10-29 15:37:04

(国庆特别节目之拆弹兵)中国拆弹专家讲述惊心动魄的拆弹经历

最“动人”的拆弹
  拆弹时间:1994年3月24日
  炸弹种类:侵华日军遗留的巨型航弹
  除了人为制造的恐怖炸弹外,王百姓面临更多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炸弹,这些炸弹被发现后也需要排除。
  1994年3月24日,工人在加固京广线河南段的安阳大桥桥墩时,发现一枚重250公斤的巨型炸弹,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飞机为炸毁京广线铁路桥投下的航空炸弹,当时炸弹没炸,擦着桥墩沉了下去。
  因为情况特别严重,京广线全线停车40分钟,被紧急派遣而来的排爆专家王百姓,要在40分钟之内把航弹拆除并运走。河边站满了围观群众,公安、部队沿途守卫,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王百姓则独自走向摇晃着引信的炸弹。
  “炸弹又大又重,如果用吊车起吊,万一磕着碰着,立马就会爆炸,只能手工排除。”王百姓先用铁铲把炸弹两头下面的土掏空,用绳索套上炸弹,吩咐助手们远距离拉动,自己紧紧扶着炸弹,每动一下,都要俯身听听炸弹有无异响。花了27分钟,才把炸弹拖离了铁路大桥。
  京广线通车了,但炸弹还得运走,这是一段危险的旅途,日本航弹里面装的是苦味酸炸药,与金属长时间接触后,会形成苦味酸盐,如果遇到震动,苦味酸盐一断裂,就会爆炸。
  运送航弹的卡车是从附近运输市场租的。司机看完王百姓拆弹的全过程,早就吓得魂飞魄散,说什么也不拉航弹了,“你就是给15万,我也不拉!”王百姓诚恳地说:“老弟,咱总不能一直让它在桥底下吧?你看这样行不行:你开车,不要把驾驶室的门关死,我在车里扶住航弹,用听诊器听它里面的动静,如果有动静,我使劲一拍驾驶楼,你赶快跳车就行了!”司机问:“……那车往哪儿跑?”王百姓说:“它跑到哪儿算哪儿,你保住自己的命就行了!”
  司机愣了半晌,说:“你这精神真感动我了!走吧,我给你拉。”30多公里的路,卡车的速度就像自行车一样,走了两个多小时。为了防止炸弹滚动,车上装了半车沙子。王百姓就坐在沙堆上,双手紧抱炸弹,用听诊器仔细听着炸弹内部的动静。沿途各个路口都有警察、部队战士把守,他们纷纷举起右手,向王百姓敬礼,很多人无声地流下眼泪。后来,王百姓说,他当时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想到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对话王百姓
  3月25日7时,记者走出郑州火车站时,59岁的王百姓已在出站口处等候,身着便服的他,看上去就像是一位极其普通慈祥的大伯,很难想象他是一位上万次与死神握手的人。
  《拆弹部队》镜头有夸张
  记者:《拆弹部队》这部电影您看过吗?
  王百姓:这部电影被炒得很热,我从网上看过一点。
  记者:作为拆弹专家,您对这部电影有何评价?
  王百姓: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东西,与实际的拆弹工作相比,电影中的一些拆弹镜头运用了夸张手法。
  记者:能举个例子吗?
  王百姓:比如电影中的主人公在拆那个迫击炮弹组成的炸弹时,在拆完一个迫击炮弹后,突然用力一扯,地上所有的迫击炮弹都被拽了起来。在实际拆弹操作中,这种夸张的行为是没有的,拆弹要求一举一动特别小心,每剪一刀都需要深思熟虑。
  记者:一般来说,拆弹有哪些程序?
  王百姓:第一,接到警情,带上X光机、排爆服、工具箱、机械臂等工具,赶赴现场;第二,到达现场,对爆炸物品进行简单勘察;第三,设定安全警戒范围,划警戒线;第四,亲自制定排爆方案,尽可能考虑到拆弹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第五,穿排爆服,接近爆炸物的现场实施排除;第六,排爆成功后,分析原因,确定犯罪嫌疑人。
  记者:听说您每次执行任务都会带上全家福?
  王百姓:每次接到任务,是妻子默默地给我准备行装,将全家福放进我的行李里。临出门时她总是那么一句话,完成任务打个电话。
  记者:对死亡畏惧吗?
  王百姓:说不怕死是假的,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但我是一名警察,职责要求我随时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献身。
  记者:你拆弹有自己的原则吗?
  王百姓:有。特别想干的事不会急着去干,不想干的事不会让别人拉着去干。
  记者:您如何减压?
  王百姓:到达排爆现场后,因为紧张,我的心跳会突然加快,这时我一般不会立即投入工作,而是一个人坐着平静一下心态。然后用右手的三个手指把一下左手的脉搏,当脉搏数降到每分钟80至90次左右时,我才会投入拆弹工作。
  记者:每次拆完弹之后,用什么方式来庆祝?
  王百姓:每次成功拆除炸弹后,我不是兴奋,而是找个很安静的地方,比如到田间地头安静地待一会儿,这实际是一种后怕,把自己拆弹的经过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再好好地回家睡一觉。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业
  记者:您在排爆领域干了40余年,有什么体会?
  王百姓: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业,我的很多同行都在排爆工作中受伤致残甚至牺牲,我至今完好无损,这是我非常幸运的地方。
  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排爆技术怎么样?
  王百姓:应该说还是世界领先的。中国有顶尖的排爆专家,但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点差距。
  记者:排爆机器人和排爆服的作用大吗?
  王百姓:有作用,但不会太大,排爆工作者不能依赖排爆机器人和排爆服,否则就会相当危险。在排爆过程中,排爆机器人只起运输的作用,而排爆人员身上的排爆服,只能对0.5公斤以下的炸药爆炸起保护作用。
  记者:您为什么能做到一直没有受伤?
  王百姓:除了幸运外,我想是排爆前的方案制定得比较好,考虑周全细致。就像拆威县的那个邮件炸弹时,我最后想出在一根无缝钢管中开个天窗来拆,还用沙袋堵住钢管的两侧进行减震,一旦发生爆炸,危险也会降到最低点。
  记者:排爆工作要尽可能细致和全面吧?
  王百姓:除了要细心,平时也要注意观察。没事时,我会到五金市场和家电市场闲逛,看到新鲜东西都会用脑子记下来,一旦在排爆现场遇到,才会心里不慌。
  记者:您今年59岁,考虑什么时候退休?
  王百姓:明年11月吧。
  记者:退休之后有什么打算?
  王百姓:工作40多年,感觉亏欠家人太多了,特别是对老伴和女儿,退休后主要花时间多陪陪她们。
  记者:您退休后考虑发挥余热吗?
  王百姓:我已经找了一个好苗子,决定好好带他,将自己拆弹和排爆的经验和技术全部教给他。退休后,我最想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研究新爆破技术。另外,我是种田能手,对养殖也比较擅长,可以考虑回到农村种几亩田地。

(据《北京晨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庆特别节目之拆弹兵)中国拆弹专家讲述惊心动魄的拆弹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