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手也能干细活
在湖北大冶有色冶炼厂电炉几百平米范围的操作台上,他们每天操控的是卡车般大小的铜包,紧握的是三四米长的钢钎,挥舞的是十八磅重的铁锤.......一双双骨节粗壮、布满老茧的粗手,和一个个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的小发明、小创造,谁会将他们第一时间联想到一起?粗手也能干细活
湖北大冶有色冶炼厂 李俊红
“吴师傅,零点班放了几包铜?”10月30日早上7:35,刚下班一身疲惫的炉前工吴文胜在走往排班室的路上,听到别的工友询问,他的精神气一下子来了,腰杆挺得笔直大声的说:“嘿嘿,这个班32包冰铜,超产2包!”
“自从现在电炉改为人字型溜槽及采用双氧管烧口法后,这几个月的任务都超额完成了!”一旁的青工徐建也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插口道。
年初才开炉的电炉是整个冶化系统的核心设备,主要负责将熔融状态下的冰铜与炉渣进行澄清分离。在进料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炉前放铜与炉后放渣来保持炉体内冰铜、炉渣液面的高度在合理范围之内是确保生产进行的关键。但由于引进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再加上刚开炉时职工们工作经验、专业技不是很熟练,常常烧开一个渣口要半个多小时,有的甚至接近一个小时,从而导致炉内液面过高,使生产受到限制。
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办法,使烧口过程简化、时间变短,效率提高呢?这是摆在所有电炉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大家从各个方面分析,积极出谋划策,掀起了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方法:加强练习提高员工技能,加大铜口直径使流量更大,改变氧管直径使操作更灵活,增加氧气压力使速度更快等,这些措施一度将烧口时间锁定在20分钟以内。
可以满足生产顺利进行了,有的职工说可以了,下了这么多工夫,做了这么多实验,该想的办法也都想了,这个已经是极限了,不可能再有突破。难道真的是最快了吗?没有别的办法了?这些问题成为追求尽善尽美的电炉二班QC小组员工的一块心病,让大家茶饭不香。一天,员工徐建看到水套循环水哗哗不停的流动着,突然脑袋里火花一闪:如果铜口不堵,让它一直放,这样就不用频繁烧铜口了,也就节约时间了。方向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具体解决的方法与措施了。通过反复思考、琢磨、实验、改进,最终他提出将一字型溜槽改为人字型溜槽的建议得到车间领导及班员的一致认可。
和一字型放铜溜槽相比,人字型放铜溜槽除了结构上的不同外,最大的亮点就是:一字型溜槽每放满一包冰铜就必须堵一次铜口,再放又必须再烧一次铜口;而人字形溜槽采用的是轮流交互式,放铜前先堵住分叉处左边的溜槽,当右边溜槽下的铜包装满冰铜后,只需要在分叉处先清开左边溜槽上,再用泥团堵住右边溜槽,冰铜就会自动向左边的空铜包流去......反之亦然。如此反复操作,只要空铜包到位及时,根本就不需要堵铜口,更不用烧铜口了。
“创新是件永无止境的事,不能安于现状,只要敢于突破框框、独辟蹊径、善于动脑、勇于动手,就一定可以干出成绩的!”QC小组组长姚志远感慨道。
而同样为缩短烧口时间,坚持以技术创新另辟蹊径的青工陈巍也总结出“双氧管烧口法”,形成百花齐放的场面。“在氧管直径、氧气压力、渣口直径等因素实现最优化后,我把创新的重心放在手法的改进与提高上,针通过多次摸索、实践,针对烧渣口要消耗多根氧管,而氧管点燃又占用较多时间的弊端。我总结出同时用两根氧管,采用交替式旋转手法,不但省去了后面几次点燃氧管的过程,而且由于两根氧管同时燃烧,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更大,炉渣流动性更好,现在烧开渣口都能控制在10分钟内。”谈到自己因的创新带来的好成绩,青工陈巍眼睛里放出了光。
同为QC小组成员的肖劲松告诉笔者,以往电炉炉体总液面超过190mm时,必须减料控制作业。而采用人字型溜槽及采用双氧管烧口法这两种方法后,虽然现在原料处理量增加了50%,但烧口占用的时间不及刚开炉时的二十分之一,杜绝了因炉内液面过高而减料控制生产的现象,一年不但可以多为企业创造上百万的经济效益,而且简化了作业流程,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及作业时间,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真可谓多举多得。
“为了降低劳动强度,我们提出的炉后干渣改为水淬渣的建议,听说已经通过厂相关技术人员的论证,将于今年年底停炉后实施,到时候我们的工作量将减轻三分之一!呵呵!”谈到创新带来的成绩,大家的话匣子就关不住。在大家爽朗的笑声中,有一句话笔者脑海里愈发清晰:创新源自于对工作中每一个环节更高的追求。 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回 1楼(baihuahe) 的帖子
好文章,支持回 2楼(张而不扬) 的帖子
谢谢张建老师支持,感激。。。 学习李老师大作!!! 谢谢马兵老师、金涛老师的支持,感激。。。。。 李老师写得太好了,学习了,回 8楼(初爬格子) 的帖子
谢谢黄老师支持,谢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