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杨 发表于 2011-11-2 21:07:56

班组天地1059期见报稿件对比

班组天地1059期见报稿件对比
文字稿对比

见报稿:

亲历并见证了班组创新过程的职工们说:如今的班组创新,已不仅仅是企业倡导的活动,而是一群希望有发展、渴望自身价值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工人共同追求的事业!活动可以是一时的、一阵的,而事业却是一生的、无止境的



班组创新工作室:一串细碎的脚步

【主持人说题】

■山东省交通工业集团总公司    孙建文

■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杨建

■重庆能源集团矿山机械厂      张建

       从“班组话吧”到普通职工结合本职岗位进行的“鼓捣”,再到成气候的班组创新工作室,让我们看到了今年班组的成长。在这个成长中,让人记忆深刻的便是班组职工亲历并见证的班组创新过程,而这一创新过程中令人怦然心动的不仅仅是那耀眼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创新成果背后,一群群班组职工留下的一串串细碎的脚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离不开班组职工的一点一滴的努力,从少数尖子到班组群体,我们是创新火种的传播者;从单一性到多样化,我们是创新开路先锋,从粗糙到精细、从简单到精密、从精神到实体,我们是创新的主力大军。而这一切,如今已被班组职工的创新实体“创新工作室”逐一记录。

    班组创新工作室,记录了职工的酸甜苦辣。今天已简化的操作程序、已减轻的劳动强度、已改制的工装夹具、已提高工效的机械设备……无一不是从那些看着不起眼的小发明、小创造、小点子开始的,无不凝结着当年职工工作之余倾心倾力、付出的汗水和心血:让废旧边料起死回生,从修旧利废的海搏中“捞大鱼”,从一滴水、一度电、一立方气上到一个工艺、一项发明、一个管理新思路上向外扩展、蔓延,从个体攻关、到小团队攻QC课题,小集体现场搞QRQC活动,再到今天的创新工作室,职工们终于从开始的鼓捣甚至冒着被人讥讽、嘲笑和被说成不务正业的半地下活动,转到明媚的阳光大道上。

    以前搞创新攻关,先打申请或报告审批,要受到人、事、时的限制,而今天搞创新攻关,的确是改天换地,松藻煤电公司每年要举行两次专门的QC课题创新成果评审发布会,敞开大门纳创新,各下属厂、矿的十几项甚至几十项班组创新成果中选出的一项才有机会登台亮相,亮相形式也由过去写在一张纸上,再到写在一块黑板上,又到现在的把创新成果或过程,制作成有声、有形、有图片等视觉享受的幻灯片上,创新全员参与,成果在班组遍地开花。

       班组创新工作室,让创新行动走向常态化。就拿冲出因锈蚀卡住在大轴销中的小横销来说,这原本是我们支架大修班很平常的工作,近期却发现一天一个变化,第一天,工友把工件抱到老虎钳去夹紧后冲,虽中规中矩,但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第二天另一名班员不上老虎钳,改用割矩火焰烤后再冲,工效和成功率都提高了;第三天的工友把要冲的轴销全吊运到四柱压力机旁,找到了利用压力机来冲压的措施,不到一天,全部工件都被搞定,工效成倍提高。可见,创新行动融入到每天的操作中,或许是每次作业中。

    如今,创新一词,已成为职工们常挂在嘴边唠叨的口头禅。比如:“每天上班都是老样子,来点新花样好不好?”“一天吃三顿饭都要换换口味,工作几十年,新鲜的东西,谁不喜欢尝尝味道?”“我们把这道工序改进一下,以后干活轻松些!”等等。尤其是班组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把以前个人的“小打小闹”转变为团队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还需一提的是,创新对我们班组职工来说是挺不容易的,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想像和思考或者收集材料制作和试验时,如果管理者不提供时间,不支持场地,那么,许多好的创意就难免会“夭折”和 “难产”。因此,还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去帮班组创建创新工作室,给班组创新以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

创新工作室,印证着企业的重视支持和职工的努力追求,是更多普通职工让创新、成长梦想起航的地方。创新工作室,把梦想融于本职工作、付诸于哪怕是琐碎的行动。创新工作室让员工们坚信,即使是细碎的脚步,也能成就未来灿烂的业绩!



原稿1:
班组创新亮点:细碎的脚步,主动的追求

山东省交通工业集团总公司   孙建文

    从“班组话吧”到班组“创新工作室”,再到一位位普通职工结合本职岗位进行的“鼓捣”与创造,我们看到了有更多企业开始加大投入,创造条件,重视发挥职工的创新积极性。看到了更多普通职工主动参与到企业创新的过程,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我们分明看到了班组创新之火正成燎原之势,引燃更多班组职工的激情与灵感的火花,真切地感受到班组职工在实现“十二五”规划,完成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认真的态度、执着的追求和永不停歇的脚步。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和企业依然面临的众多发展难题,对于企业来说,大的技术突破固然可喜,但即使资金充裕,我们也未必都能参与到这样的重大技术攻关中。做好日常的管理和操作依然是常态。在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在实现与好企业对标赶超的过程中,即使普通的工作也有精雕细刻的价值。让我们不能释怀的是,有许多重大的事故常常源于日常管理和技术细节的疏漏,而竞争中许多次的失利除了核心技术的落后,就是因为产品局部的瑕疵。而这一切都源于管理手段的落后与创新活力的不足。

    让我们欣喜的是,无论是“班组话吧”还是“创新工作室”,都以贴近职工需求的形式,拉进了职工与职工、职工与创新之间的距离,给了职工释放压力、沟通思想、交流技术、提升自我、创新创造的平台与空间,增强了我们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这种基于班组基层的创新形式,可触可感,没有门槛,谁都可以参与进来,最容易激发班组活力,进而集合成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

    细数如今的班组创新,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的亮点,有发挥班组集体智慧的“交叉任职工作法”,通过学习培训、名师带高徒、“一帮一结对”、操作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让每个职工都能“精一门,会两手,有三招”;有激发班组细胞活力的岗位等级动态管理;有能够实现职工创新梦想的班组实验室;有打造“精英团队”的班组培训方式;有粗手也可以做细活的QC小组职工;有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水平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强、时间短、方式灵活的QRQC活动;有“五小”成果的评比活动。许多创新的火花,汇集成照亮远方的智慧光束。

    在这些创新的背后,我们看到企业的支持和职工的努力与追求,看到有更多普通职工开始把梦想融于本职工作,把希望付诸于哪怕是琐碎的行动,在努力用实力证明着自己的价值。而行走在创新之路上的我们依然坚信,即使是细碎的脚步,也能成就未来灿烂的业绩!


原稿2:
把握住创新的灵魂,尽情展示智慧的光芒,简化着工序,减轻着劳动强度,提高着工效,自制工装夹具和机械设备,“话吧”中总结新经验,“创新工作室”共研出创新成果,攻QC课题,现场QRQC活动,今日班组,爆发了创新烈火。

燃旺创新火不限哪堆柴

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杨建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现代班组来说,创新同样也是班组的灵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广大班组职工是领袖倡导的创新精神的践行者,从少数尖子到大众群体,我们是创新火种的传播者,从单一性到多样化,我们是创新精神的开路先锋,从粗糙到精细、从简单到精密、从精神到实体,我们是创新的主力大军。

经过大家的对创新的不断探索和追求,蓦然回首,班组紧紧把握住创新这个灵魂,尽情展示智慧和才华的光芒,或群策群力简化着今天的操作程序,或技改革新减轻了作业中的劳动强度,或自制工装夹具和机械设备提高着工效,不限于“话吧”中总结新经验,不囿于“创新工作室”共研出创新成果,小团队攻QC课题,小集体现场搞QRQC活动,形式多样,推陈出新,今日班组,爆发了沉寂已久的创新烈火,更显示出燃旺创新火不限哪堆柴的新姿态。

班组新姿态能在创新旧传统上老树发新枝;让废旧边料起死回生,修旧利废的海搏中“捞大鱼”,“五小”活动屡获成果,节约水、电、气的“低碳”行动既古老又时尚,从一滴水、一度电、一立方气上到一个工艺、一项发明、一部管理上扩展。

创新活动接轨面的丰富多彩;有落脚于班组管理的,注重攻关克难的,现场控制和把关的,克制安全隐患的,甚至还有提升服务水平的,以前搞创新攻关,先打申请或报告审批,局限于人、事、时的拘束,而今天的确是改天换地,松藻煤电公司每年要举行两次专门的QC课题创新成果评审发布会,敞开大门纳创新,竞争就日渐激剧,各下属厂、矿的十几项甚至几十项班组创新成果中选出的一项才有机会登台亮相,亮相形式也由过去写在一张纸上,再到写在一块黑板上,又到现在的把创新成果或过程,制作成有声、有形、有图片等视觉享受的幻灯片上,创新全员参与,成果在班组遍地开花。

创新行动走向常态化;冲出因锈蚀卡住在大轴销中的小横销,是我们支架大修班组很平常的工作,近期,却发现一天一个变化,第一天的工友把工件抱到老虎钳去夹紧后冲,虽中规中矩,但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第二天另一名班员不上老虎钳,改用割矩火焰烤后再冲,工效和成功率都提高了;第三天的工友把要冲的轴销全吊运到四柱压力机旁,找到了利用压力机来冲压的措施,不到一天,全部工件都被搞定,工效成倍提高,可见,创新行动在每天的操作中,或许是在每次作业中,创新行为呈现普遍化、常态化的景象。

“话吧”中的新建议,新经验,“出笼”还没有时间等的限制,给创新活动开辟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创新工作室”结硕果,但更多的创新实践是工作和生活中,只要能做出贡献,争得实效,不必拘泥于何种形式,在班组燃旺创新火,管他哪堆柴!


原稿3:
对创新者理应重奖重用

重庆能源集团矿山机械厂张建

   在当今班组,创新一词,已成为员工们常“挂”在嘴边“唠叨”的口头禅。比如:“每天上班都是老样子,来点新花样好不好?”“一天吃三顿饭都要换换口味,工作几十年,新鲜的东西,谁不喜欢尝尝味道。”“我们把这道工序改进一下,以后干活轻松些”等等。如今,无论是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班组员工的期盼,有许多班组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把以前员工个人的“小打小闹”转变为团队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无数的实践证明:要想使一个人或团队的创新行为持久和延续,就必须对创新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甚至重用。

   现代班组员工已经不像以前“干一辈子,累垮身子,只讲奉献,不要银子”的前辈们了,现代班组员工对人生的看法和职业发展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要求。他们喜欢给班组管理提出有创意的合理化建议,喜欢搞点小改小革,喜欢搞一些稀奇古怪的发明创造,也喜欢来点技术革新等。有些点子和成果不但为班组员工减轻了劳动强度,也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这样的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就该重奖和重用,并要进行大力宣传,激发每位员工的创新热情。而不是让他们在工作上挑大梁,生活上缺“营养”,地位上无权利,如果是这样,这种人才就成了一些领导口头上的“巨人”,天长日久,就会使人才变得“一穷二白”,最终丧失其创新的原动力。

   当然,对创新者给予重奖还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评审、评估组织或机构。由于创新行为是对旧事物的挑战和改变,难免有些成果不够完善和成熟,甚至有滥竽充数的可能。有些成果看起来新鲜、合理、实用,也有一定的短期效益,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最后给企业造成损失,这种创新成果也就失败了。但是,作为管理者,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对待那些为了创新而失败的员工。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一棒子打死人,要允许失败,并加以鼓励和支持,使员工看到好处和希望,促使更多的员工参与进来。

   创新,对我们班组员工来说是挺不容易的,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员工在想像和思考或者收集材料制作和试验时,如果管理者不提供时间,不支持场地,那么,许多好的创意就难免会“夭折”和 “难产”了。因此,要为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提供一定的时间和场地,让他们大胆尝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更多的员工获得成功,还要给予重奖和重用。

张耀杨 发表于 2011-11-2 21:08:59

见报稿:

“鼓捣王”葛广涛:让废料变成果

■   初卫平

    “我天生就喜欢鼓捣,虽然俺没有什么大的研究成果,可这些QC成果就让我很有成就感。”10月29日,当笔者来到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管理一区采访时,“鼓捣王”葛广涛说的话让人觉得新鲜。

    葛广涛天生就喜欢鼓捣,没事就钻进QC小组,什么破旧的压力表、扔到废料堆里的管钳、扳手、手电筒、轮胎等东西,在他手里几经鼓捣,最后许多都派上了用场。前几天,同事孙保军在工作中用力过猛,开口扳手断裂了,气得小孙手一扬就把扳手扔进了废料堆,葛广涛看后觉得这是个好东西,扳手材料坚硬,能否做个砸盘根的专用工具呢?葛广涛边想边做:他将扳手在砂轮上粗磨,然后再根据盘根盒的尺寸,改制成用来砸加盘根的工具,职工加盘根时就再也不用担心起子被砸断了。看到自己改制的工具解了大伙的燃眉之急,葛广涛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就拿给水套炉保温这件事来说吧,76号站有水套炉7口,传统的水套炉保温,用毛毡和玻璃丝包扎,这依然能使大量热能从水套炉里散发出去,导致管线温度达不到规定要求,严重影响油井产量。葛广涛看到这点后,就利用工余时间反复琢磨这事,在一次骑车上班途中,葛广涛看到一位老乡拉着一车的稻草慢悠悠地赶路。这让他突发奇想,草衫子不就具有保温效果吗?如果把草衫子包在水套炉外面,再用玻璃丝缠住,这不就给水套炉加了一件棉衣吗,一定会达到保温的效果。说干就干,他利用业余时间找来废弃的稻草,将稻草捆扎在油水井的水套炉上进行试验。还别说,经过包扎的油水井,当天水套炉温度就上来了,产量得到了提升。看到自行研制的成果解决了水套炉“过冬”问题,并在单位推广使用,让废料变成了科研小成果, 葛广涛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



原稿:
“捣鼓王”葛广涛让废料变成果

         河南中原油田      初卫平

“我天生就喜欢“捣鼓”,虽然俺没有什么大的研究成果,可这些QC成果就让我很有成就感。”10月29日,当笔者来到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管理一区采访时,“捣鼓王”葛广涛说的话让人眼前一亮。

葛广涛曾从事过管工、作业、采油等工种,也许天生就喜欢“捣鼓”的原因,他没事时就钻进QC小组,凭借着自己的执著和爱好,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利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大伙丢弃在废料堆里的零配件,坚持进行搞小发明和小革新。这不,他已经有6项小改小革成功地运用到一线生产中,累计节约资金10万元,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的普遍好评。

您还甭说,“小技改”不仅充实了葛广涛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破旧的压力表、扔到废料堆里的管钳、扳手、手电筒、轮胎等物质,在外人看来是无法进行维修的,更别说进行革新后利用了,葛广涛还偏不信这个邪。前几天,同事孙保军在工作中用力过猛,导致开口扳手断裂了,小孙气得一把将扳手扔进了废料堆里,但是,葛广涛看到后眼睛却猛然一亮,扳手材料坚硬,能否做个砸盘根的专用工具呢?葛广涛说到做到。他将扳手在砂轮上进行粗磨后,然后再根据盘根盒的尺寸,改制成用来砸加盘根的工具,由于开口扳手特有的刚性和硬度,职工加盘根时就再也不用担心起子被砸断了,可在以前,职工往盘根盒里加盘根时,往往拿空心起子去砸盘根,导致起子手柄经常被砸坏,手也经常会被砸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看到经过自己妙手改制的工具,成功运用到了一线生产中,解决了大伙的燃眉之急,葛广涛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咱就拿给水套炉保温这件事来说吧,76号站有水套炉7口,传统的水套炉保温,用的是毛毡和玻璃丝进行包扎而成的,这种保温措施,使大量热能从水套炉里散发出去,导致管线温度达不到规定要求,严重影响了油井产量,怎么办?葛广涛还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利用工余时间反复琢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骑车上班途中,葛广涛抬头一看,看到一位老乡正拉着一车的稻草,正在慢悠悠地赶路呢。看到后让他眼前一亮,这草衫子不是具有保温效果吗?如果用草衫子包裹在水套炉外面,再用玻璃丝缠在草衫子外面,这不就给水套炉加了一件棉衣吗,一定会达到保温的效果。说干就干,他利用业余时间找来废弃的稻草,将稻草捆扎在油水井的水套炉上进行试验。由于晚上气温低,但他却主动留下来值夜班,还别说,经过包扎的油水井,当天水套炉温度就上来了,产量得到了提升。看到自行研制的成果解决了水套炉“过冬”,在单位里进行了推广使用,给单位带来了巨大效益,让废料变成了科研小成果, 葛广涛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

   看着自己“捣鼓”出来的成果越来越多,葛广涛的信心和决心更大了。

张耀杨 发表于 2011-11-2 21:09:26

“一起保安全”专栏



见报稿:

一卷两答:先自答后团队答

■   娄本亮

       10月29日,安徽省淮北矿业芦岭煤矿基建二区一班的班务会讨论激烈,大家纷纷就如何完成全国煤矿企业职工安全生产应知应会知识竞赛各抒己见。 vV 9vB3K5?

       职工邢宇建议:“第二期竞赛题目是突水、机电和运输方面的,正是我们掘进专业知识。我们班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区前列,如果这次竟赛拿不到奖,将有损班组名誉。建议答题前聘区技术员给我们做辅导,集体学习、集体研究,集体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赛出好成绩。”

“我看不行,这样做验不出真实水平。”班组群安员宫广清强烈反对。他建议:每个人可以同时做两套相同的赛卷,第一份先在严格的监考下由职工独立答题,验一下每个人的真实水平,看看大家安全知识掌握得牢不牢,离上级要求有多大差距,为下一步班组培训找准方向。此卷成绩由班组保留。第二份试卷大家共同答题,提高准确率,参赛拿大奖……”

最后,宫广清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班长李高峰强调:“好的参赛方案已经有了,接下来就看大家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认真答题,在验出真实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答题准确率,争取拿大奖。”



原稿:
复式答题效果好,既能验出现有水平又能赛出好成绩

娄本亮

“各位工友,现在“蒲白矿业杯”全国煤矿企业职工安全生产应知应会竞赛已经进入第二期,区要求务必做到全员100%参赛。我们班要高度重视,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同时,认真做好答题工作。大家对第二期答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发表。”10月29日,安徽省淮北矿业芦岭煤矿基建二区一班班长李高峰立志要在答题赛中拿大奖,正在班务会上征求职工意见。

职工邢宇建议:“第二期竞赛题目是突水、机电和运输方面的,正是我们掘进专业知识。我们班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区前列,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如果这次竟赛拿不到奖,将有损班组名誉。我建议答题前聘区技术员给我们做辅导,提高相关方面知识,答题时再把职工召集起来,集体学习、集体研究,集体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赛出好成绩。”

“行,我也认为这样行,要不干脆答题时邀请技术员来和我们一起答题,边学习、边研究、边答题、边提高,这样效果更好。”职工蒋文东兴致勃勃地补充。

“我看不行,这样虽然起到了参赛和学习的目的,但验不出我们现有真实水平。”“南墙哥”宫广清表示反对。

宫广清是班组群安员,做事较真,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经常为纠正职工的不规范作业行为而闹得脸红脖子粗,被送雅号“南墙哥”。“南墙哥”的反对立即招来反驳:“你反对,你就拿出更好的方案来。”

“我既然反对,岂能没有方案?这件事在第一期答题时我就在酝酿了,现在说给大家听听,供班组参考”宫广清说:“上级举办答题赛的目的,就是通过答题赛提高职工安全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安全生产上,防范事故。我们从第二期起,可以每个人同时做两套相同的试卷,第一份试卷班组保留,职工独立答题,严格监考,验出大家现有真实水平,看看安全知识掌握得牢不牢,离上级要求有多大差距,为下一步班组培训找准方向。第二份试卷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答题,提高准确率,参赛拿大奖,大家看行不?”

“这个方案好!既能验出真实水平,又能赛出好成绩,我们同意!就按这个方案执行”“南墙哥”的方案博得职工们一致赞同。

李班长最后强调:“好的方案已经有了,大家要认真准备,按照方案要求,在验出现有真实水平的基础上,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争取参赛拿大奖,展示我们班组好风采。”

张耀杨 发表于 2011-11-2 21:10:25

见报稿:

老矿工:“俺识字不多,口述参赛!”

■   周静

    全国煤矿企业职工安全生产应知应会知识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煤矿班组员工积极踊跃参与,可那些年龄偏大、识字不多的员工咋参赛呢?皖北煤电集团恒源矿通风区放炮队员工给支了一招——“识字不多,咱就‘口述’参赛!”

    自10月20日以来,放炮队就从竞赛试题中挑选题目,作为“每日一题”班队自主培训内容,组织员工参赛。看到大家在全国安全知识竞赛的平台上一展身手,老师傅陈道明的心里也痒痒的,干放炮工作是一把好手的他,却没读过几天书,阅读题目就是个大难题。现学认字儿对于“奔五”的他,可比在井下放一炮难多了。这可咋办呀?老陈想起了他以前参加矿上员工培训“口述”考试的情景,灵机一动:“俺能 ‘口述’参赛呀!”他请来技术员李端林给他读题,队长杨大信在一旁监督他答题,答题完毕后,三个人在答题卡上共同签字。

    当被问及“口述”参赛对工作有啥用处时,老陈笑着说:“用处那可大了!俺每班都要进行岗位隐患排查,把应知应会的记熟了,才能把隐患排查出来,把安全抓好!



原稿:
“识字不多,咱就‘口述’参赛!”

周静

    全国煤矿企业职工安全生产应知应会知识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煤矿班组员工积极踊跃参与,可那些年龄偏大、识字不多的员工咋参赛呢?皖北煤电集团恒源矿通风区放炮队员工陈道明给支了一招——“识字不多,咱就‘口述’参赛!”

   自10月20日以来,放炮队就从竞赛试题中挑选题目,作为“每日一题”班队自主培训内容,并组织员工参赛。看到大家在全国竞赛的平台上一展身手,陈道明的心里也痒痒的,干起放炮工作是一把好手的他,却没读过几天书,阅读题目就是个大难题。现学认字儿对于“奔五”的他,可比在井下放一炮难多了。这可咋办呀?陈道明想起了他以前参加矿上员工培训“口述”考试的情景,灵机一动就有了个新主意:“俺能 ‘口述’参赛呀!”他请来技术员李端林给他读题,队长杨大信在一旁监督他答题,答题完毕后,三个人在答题卡上共同签字。

    当被问及“口述”参赛对工作有啥用处时,陈道明笑着说:“用处那可大了!俺每班都要进行岗位隐患排查,把应知应会的记熟了,才能把隐患排查出来,把安全抓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班组天地1059期见报稿件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