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该不该鼓励农民工进城”是个伪命题
“该不该鼓励农民工进城”是个伪命题文/邓汉刚
纠结于俗务,本期本不打算参加事评,但胡老师盛邀鼓励,难以辞却,加之自己作为从农村进城大军中的一员,一直有些“民工情节”,对此话题虽无研究,却颇为关注,是以就此话题说些闲话,算不得“评”,说点自己的感受,因此本文可能没有太多学术的评议,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记叙和抒发,文体文风可能都与事评相去甚远。也请各位老师批评。
我的家乡在武陵山脉深处,可谓世外桃源,也可谓与世隔绝,村民世代居于山上,除去到山外的世界购买盐巴、成衣等物品之外,其他的生活用品都自给自足,乡风淳朴,鸡犬相闻,虽然清苦但怡然自得。上世界90年代,山村才通了电,乡民开始向往山外的世界,年轻人纷纷出走打工,跟我一起启蒙的11个孩子,只有3个人初中毕业,其他人10多岁起就奔走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挣钱养家了,年轻人出去务工的效果很明显,他们的家庭条件得以明显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壮年人离开家乡。如今,村里长住的年轻人几乎绝迹,年轻人再也不愿意在这里驻扎自己的一生。山村依旧,却一片衰败气息,田地荒芜,茅草及腰,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依靠着山外寄来的汇票过日子。
这只是一个农村空心化的孤例,甚至可能有些极端,但它客观存在着。村里留守的老人中有许多是之前出去打工的壮年,他们曾经看过外面的花花世界,有几个还因为事故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但如今陪伴他们终老的只有这荒芜的山村,中国传统里的儿孙绕膝、天伦之乐,似乎离他们很远。
该不该鼓励农民进城打工?这个问题对于农民而言是个伪问题。
因为从来没有人鼓励农民进城,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许多年来,无论在自己的田地里折腾,都无法换来生活的富足;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的意义,不过在于农产品价格提升了一点点,而相随一起的则是一切生产成本的上升、医疗教育等各种支出的价格上升。在同一个经济体系里面,农村和城市以不同的速度发展却以同样的标准生存,农民进城只是经济指向下的理性选择而已。一方面,城市需要农村大量的富余廉价劳动力,一方面农民进城比不进城挣得到,两厢情愿之下,进城成为了“潮流”。
进城虽是农民自愿而去,但内心对于城市和农村的认同却不可同日而已。国人安土重迁,数千年的农耕史讲求的都是家庭团圆宗族齐聚的伦理欢乐,村人自治生活都是在约定俗成的熟人社会里的其乐融融,进城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只不过为了生计为了多挣一点钱而已,城市对于农民工,除了施舍那些本就属于他们的工钱以外,实在显得太吝啬了——这背后牵涉到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双轨制发展,剪刀差一直消减着农村的福利补贴城市,如今,这样的状态依旧没有改变。
在这样的语境下再谈是否鼓励农民工进城的话题,其实隐含着一种伤害。人们在讨论这类话题的时候,总是喜欢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考虑全盘的发展,以最优的发展来盘布手中的棋子,农民工自然也就是棋子之一,但摆弄棋子的人往往忽略了,这些活体的“棋子”是有血有肉的人。在该不该鼓励农民工进城打工的话题设置里,作为问题主体的农民工,其实没有任何的主动权,现实中的农民工也一样,对于自己的去留,只能听凭摆布。其实,对于农民而言,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土地,更喜欢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如果能够在农村实现与城市同步或者是稍逊于城市的经济回报,他们大都不会选择背井离乡,去忍受城市的冷漠和空寂。如果要说“以人为本”,中国的人口红利,尤其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利用里面,看不出多少这种“仁慈”和“关照”。
设置这个话题,显然是站在超过农民工本人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以全局的经济发展、以城镇化的进程等宏大的历史命题来掩盖农民工自身的话语权利不足,来掩盖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喜怒哀乐,来掩盖他们所代表的农村与城市不同步发展下的巨大鸿沟。我知道有人能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农民工进城的幸福快乐,来证明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们很难体会,作为家庭情节、故土情节深沉的农民工走在繁华城市的内心感受,无法理解农民工进城又离去的无奈,无法理解留守农村人的孤独和期盼。
有人提到了“民工荒”,有人意识到了“农民荒”;但很少有人愿意去体会“民工不荒”时候,“农民不荒”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他们有意无意的忽视和忘却,从一个时代、一群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言,这种忽视和忘却算不算一种伤害呢?
毋庸讳言,如今城镇化的铁犁正在开垦着一个新的属于城市的神话时代;同样毋庸置疑的则是,我们更多的同胞依旧生活在农村,即便他们中的最有力量的一部分为了城市的残羹冷炙而苟活在城市里,但他们的依旧扎根在农村,相对于城市的急速发展,他们前进的脚步显得太慢、太零碎、太散乱了,如果以城市和乡村发展的速率比较,农村在这个时代里还在小碎步倒退着。
回到“该不该鼓励农民工进城打工”的话题上——“农民荒”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伪问题,农民最爱惜的莫过于自己的土地,如果土地上能长出希望,哪有任其荒芜的道理,如今的农民荒,不过是因为耕种土地与进城务工相比缺乏竞争力,种地有可能入不敷出,进城务工好歹还能捞几个的情形下,农民工有时候是“被逼”进城的,农民荒也是城乡二元结构双轨发展模式下的怪胎——再说了,在有条件的地方,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实现农村耕种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情形下,农民变工人,是不会存在“农民荒”的。
(时间紧张,匆匆而就,没有思考,只有情绪,胡言乱语,不知所云。) 说的挺沉重 感觉很沉闷无语 很有感情、很有力度的文章,很震撼人心,
作为家庭情节、故土情节深沉的农民工走在繁华城市的内心感受,无法理解农民工进城又离去的无奈,无法理解留守农村人的孤独和期盼。
农民最爱惜的莫过于自己的土地,如果土地上能长出希望,哪有任其荒芜的道理,
很多很精彩的句子,就不一一复制了,学习邓老师的美文!!! 如果土地上能长出希望,哪有任其荒芜的道理,支持老师,多写事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