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创新工作室的“镇山之宝”
班组创新工作室的“镇山之宝”河南中原油田 初卫平
在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管理一区2号计量站,先后有多位身怀绝技、绝活的明星站长,相继通过科技创新走上了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这个站也因此成为了河南中原油田的“明星站”,谈起他们成功的秘诀,班组职工一致认为,是班组创新工作室成就了他们的梦想,实现了他们的个人价值。
11月4日,笔者慕名来到该站创新工作室进行采访。
“我可没有啥子功劳啊,创新创效都是大伙努力的结果吗。”得知笔者的来意后,该站站长王子卫微笑着说。
谁知,话还没有说完,职工李志效就抢过了话茬说:“说啥子嘛,你发明的‘皮带防盗罩’ 刚刚获得了厂‘五小’成果三等奖,厂里还奖励了你2000元钱,你就介绍一下你的金点子呗?”
“我这算啥子嘛,个人的成功不叫成功,你看看人家龚贵庆和邵传江,两人只用了一周时间,就‘琢磨’出了200万,多让人眼馋啊,研制的成果还成为我们班组创新室的‘镇山之宝’呢”。面对同事的“逼问”,王子卫急忙争辩道。
在王子卫的介绍下笔者得知,“井口螺栓防盗器”作为油水井的防盗装置,已经成为他们班组创新室的“镇山之宝”。原来,以前职工在拆卸井口时,很多螺栓由于生锈、腐蚀严重的原因,造成职工很难拆下螺栓,无奈,职工只好采用气割的方式将连杆割断,这样就会使井口的密封性受损,还有不安全隐患,严重破坏了井口装置的使用效率。怎么办?喜欢“琢磨”的职工龚贵庆还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没事就和车工技师邵传江一起,利用工余时间,整天“泡”在班组创新工作室里研究。刚开始时,个别职工认为他太傻,他们错误地认为,万一研究不出来还不让人笑掉牙,可理解他们的职工说他们充满智慧,到底是傻还是有智慧呢?两人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油井安装基本原理,通过精心测量和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井口螺栓防盗器”。它是由上钢套、下钢套、带有凹槽的连接杆和硬质工具连接而成,上钢套、下钢套将两个螺母紧紧罩住,上、下钢套用带有凹槽的连接杆牢固连接。此装置的好处是,只要将刚套和连接杆连接,就无须破坏地割断螺杆,这一“绝招”,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材料,还有效地起到了防盗效果。令他和邵传江深感欣慰的是,两人能在一周时间“琢磨”出200万元,着实让他们“火”了一把,创新工作室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龚贵庆被评为月度“班组明星”,邵传江被评为“上产先锋”各奖励现金300元钱。看,龚贵庆和邵传江在班组创新工作室里,依靠“琢磨”实现了名利双收,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最大价值。
笔者感悟: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注重抓好班组创新室,积极采取新举措,新方式,为职工搭建平台,利用班组创新工作室这个媒介,注重凝聚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从尊重职工的自主创新精神出发,全方位畅通创新渠道,切实提高了职工的创新能力。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创新创效的积极性。
广阔 天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功底深厚哦,深入班组,直扣主题,向老师学习 我仔细阅读康总在聊天室说的话,然后按照康总的指示,有目的和有选择性地进行采撷,这样就会符合夏老师的口味,呵呵。其实康总说的话就是我能否上报的关键。有老师说,您都上了两篇了,不可能再给你发了,俺还不信这个邪,越是这样俺越要认真、仔细地写稿,呵呵。 老师太厉害了,不愧高手 文字整理不错,但还是跟本期主题有距离。本期主题要求在班组创新工作室这个层面上反映班组职工创新活动,而不是仅仅去写一个职工或几个职工的创新成果和创新过程。看来,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本期主题。简言之,本期主题是要大家写一个创新“点”,而不是创新的“一条线”!也就是说,本期稿件内容应该把班组职工的创新活动放到创新工作室这个具体场景中去表现,而不是分几个并列章节去写几个不同场景中的创新人物和创新故事。
从此文中看出,作者还欠写作技巧。因为即便是写创新过程和创新人物,也很忌讳像作者这样,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事情地去均匀用力叙述,此文更像创新工作当班记录,而不是新闻稿。新闻稿的篇章由一个个递进段落组成,拒绝并列段。同类事不需要一段段重复说,要学会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此稿有层次吗?作者看看。 感谢康总的指导,多谢康总,我再次做一修改,真诚欢迎康总提出批评意见。 批准,上稿! 厉害!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