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1-11-6 19:26:58

(寺庙)CCTV:寻找南少林

隋末的“十三棍僧勇救唐王”,使河南嵩山少林寺以禅宗和绝世武功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此后,嵩山少林寺派僧人南下福建兴建少林分寺,南北少林遥相呼应。据说福建的少林分寺寺院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它与祖庭嵩山少林寺一样是禅武同修,南少林的僧人将北少林的功夫糅合进南方拳术的特点,创建了蜚声海内外的南少林拳。南北两少林在中国的佛教界和武术界,以南少林、北少林驰名于世。
    1000多年过去了,北少林历尽沧桑,依旧屹立在嵩山之麓,香火旺盛,而南少林却悄然销声匿迹了……
    随着南少林的故事频繁出现在香港武侠小说和电影之中,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南少林的热潮……
    在北京的清宫档案库里,收藏着一本嘉庆十六年清政府在广西东兰州姚大羔家查获的天地会《会薄》,里面记录了天地会创立的一段悲壮历史,这就是著名的“西鲁故事”:康熙十三年,西鲁国入侵国境,朝臣官兵抵挡不住,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许诺退兵者封侯赐爵。南少林寺僧自愿揭榜请缨,奋勇杀敌卫国,不料得胜回朝后,康熙却火烧少林寺,屠杀僧人,侥幸逃脱的5个和尚歃血盟誓“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为死难者报仇。
    历史上的天地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专家罗炤介绍说:因为它“反清复明”,客观上,在清朝它是一个造反的组织,有一定的革命性,所以从清初一直到清朝灭亡,反对清朝的一些武装斗争,几乎有一半以上都和天地会有关系。天地会又名三点会、哥老会、小刀会等,其内部统称“洪门”,在清朝267年的统治期间内,天地会一刻也未停止它的“反清复明”的斗争。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都与天地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被现代小说家描绘成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为何会背信弃义杀害有功之臣,而且是已遁入空门的僧人,甚至烧毁千年古寺呢?这其中必定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遗憾的是,天地会的《会薄》中并未记载南少林寺的所在地。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南少林的传奇成为众多武侠电影和武侠小说长盛不衰的题材,人们注意到,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提及在福建莆田有座少林寺。
    莆田人最先开始了寻找,他们欲把历史的传说和现实的发现结合起来。

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20070625/images/1182764318963_1182764318963_r.jpg北宋石槽上的刻字
    1986年8月,莆田县的文物普查队来到西天尾镇林山村进行文物普查。
    一天,在林山村村口,一口置于露天的石槽引起了文物普查队的注意,石槽历经岁月的打磨,字迹有些模糊,经普查队考证石槽造自北宋中期。石槽上“僧兵”两个异常醒目的汉字让普查队员不禁产生了疑惑:僧人是不参与凡尘世事的,更不准杀生,而兵是要大开杀戒的,那么和尚和士兵同时放在一起又意味着什么呢?
    第二天,在村中碾米厂阴暗的角落里,文物普查队又发现了另一块北宋石槽,上面刻着“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自古以来,中国佛教界常把有道僧人喻为罗汉,从石刻的表面意思猜测,这口北宋石槽极有可能是寺院僧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工具。
    那么,它和刻有“僧兵”的另一个北宋石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令队员们更为困惑的是,他们在莆田工作多年,从没听说过林山村有座寺院。带着这样的疑惑,文物普查队走访了村中年长的老者,村中的老人说,这里的石槽在他们出生以前就存在了,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些石槽的来历。原来,在解放初期,村里共有36口石槽,几十年来,这些石槽大部分被移做了它用,目前可能仅留下几口石槽。
    文物普查队在林山村发现“僧兵”石槽的消息,很快传开了。
    许多专家纷纷着手研究有关“僧兵”的古代文献资料,就在此时,莆田县文联的杨祖煌,在专家论证会上提交了一份惊人的报告。
    杨祖煌认为,僧兵是北少林当时十三僧救唐王的时候,特许少林寺组织武装僧兵,才有这个特权,所以南少林可能就在莆田。
    同时,专家也推断出林山村发现的第二口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的北宋石槽,则是专供练武的僧人疗伤所用。
    1988年,一批批寻根祭祖的客人来到莆田寻找南少林寺,虽然这些人均无所获,但他们的活动却渐渐引起了莆田当地人的关注,然而,仅凭几口北宋石槽,是无法证明那座消失了几百年的南少林就在林山村的。
    专家们开始从大量历史文献中展开寻找,令人失望的是,却没有发现丝毫有关少林寺的记载。
    正当各路专家齐聚林山村,研究讨论北宋石槽时,一旁的村干部突然想起在村委会后侧的枇杷林中,有个寺院的遗址,村里老人都说叫林泉院,遗址上还有练功场、钟鼓楼、梅花桩的痕迹。
    专家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僧兵”的石槽出自林泉院。
    那么,林泉院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呢?又如何来证明这里真的存在过一座林泉院呢?这样的假设,只能依据探方考古。
    1990年12月1日,福建省考古队进入林山村林泉院的遗址,开始了第一期的发掘工程……
    5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考古队员在这片枇杷林的土地下,挖出了大量古代的陶瓷器。
    大部分瓷器底部的墨迹已经模糊难识,只有几件写着“林泉”“泉山”等墨书,显而易见,考古队并没有找到林泉院存在的直接证据。
    此时,饥肠辘辘的队长林公务正在收拾着出土的瓷器,突然听见了工人的喊叫声,被发现的是块建塔时作为标志的基石,碑上的汉字清晰可辩:“真觉大师难提之塔,林泉院,天佑”。
    林公务介绍说:这个碑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寺院名称叫林泉院,这毫无疑问。第二个是从天佑年号当中证明了这个地层的确是唐末的地层,说明这个寺院至少在唐末就已经存在了。
    林公务的考古报告认定林泉院遗址始于北宋之前,毁于清初,这与传说中的南少林始于唐,毁于清的年代大致相同。
    那么,林泉院究竟是不是南少林呢?

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20070625/images/1182764397393_1182764397393_r.jpg蔡玉明遗像
    专家们翻遍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均没有找到林泉院与少林寺相关的记载。眼看着线索中断了,专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
    传说中,南少林是北少林的分寺,人们猜想,北少林寺里会不会有南少林遗址的记载呢?
    1990年4月3日,几位专家来到北少林,拜访寺中的方丈德禅大师。
    德禅大师听了几位专家们的来意后,当即找来寺中的高僧一起座谈。高僧告诉专家,如果想从碑林、碑廊中找到有关南少林寺的文字根据,在清朝以前那是很多,但在清康熙以后就不可能找到了。
    原来,康熙皇帝因害怕北少林参与反清复明的活动,在血腥镇压南少林的同时,对北少林也发出了解散僧兵、不准练武、不准同南少林有任何来往的敕令。而且把有关的碑碣全部砸毁,文字也全部烧掉了。
如果在北少林中也无法找到关于南少林寺院遗址的记载,那又能到哪里寻找呢?    早在40年代初,著名体育学家唐豪就莆田是否有少林寺的遗址,派学生徐树桩前往莆田进行过调查。
    徐树桩是莆田人,他肩负师命回乡调查,并没有发现莆田有少林寺的遗址,于是,唐豪遂发表文章,做出了“查无此一少林寺,可见其伪”的结论。
    以当时唐豪在学术上的权威地位,他对南少林的结论影响极大,因此,人们开始认为莆田并没少林寺,以至于台湾编订的《体育大辞典》一口论定“一般传说所谓福建亦有少林寺,只是误传,实则查无此事。”
    50年后,莆田专家方金辉撰稿反驳唐豪先生的结论。
    方金辉认为,作为当时一个练武的学生,一个暑假回来,他到处问问,打听几下,没有就是没有了,他回去就告诉他,因此他的结论是“查无此一少林,可见其伪”,对于他这个结论,我当然是有想法的。我们很尊重他对中国体育史的贡献,对中国武术史做出的贡献,但这个问题,他是不那么全面,不那么慎重,结论下得太草率了一点。
    莆田的专家们认为,经过科学考证,已经证明了林山村中,存在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武僧寺院林泉院,而这座林泉院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
    就在莆田各界人士庆祝尘封了200多年的谜底终于彻底揭开时,福建的另一座城市泉州,却传来了阵阵反驳之声。
    来自泉州的声音认为,传说当中的南少林是在泉州,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南少林遗址之争”由此展开了。
    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曾在宋元时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来往的通商贸易国家达100多个,世界各大宗教汇集与此。它会是南少林遗址所在地吗?
    其实,古城泉州的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泉州在唐朝年间就存在一座少林寺,少林寺的僧人个个武功高强,历代以来一直匡扶正义、爱国爱民,最后为反抗清朝压迫历尽坎坷,终被焚毁。说书先生喜欢在故事的结尾留下这样的悬念,当清朝统治者下令火烧少林寺以后,自此无人敢修复,无人敢私下议论,渐渐的,谁也不知道当年的泉州少林寺究竟建在何处了。
    泉州知名史学家陈泗东反驳莆田有南少林的突破口,是否定有关莆田“僧兵”的说法。

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20070625/images/1182764440399_1182764440399_r.jpg成林寺碑记    陈泗东认为,凡和尚组成的军队,皆称“僧兵”,而僧兵不只少林寺独有,其他寺院也有。
    在明朝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记载,除少林寺有僧兵之外,许多地方在历史上都有出现过僧兵;《梦观集》中也出现过泉州“僧兵”的记载。因此,“僧兵”不只少林寺独有,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泉州更多。
    况且,据嵩山少林寺碑文中记载,“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唐太宗只封这些僧人以官衔,赐田地,颁布圣旨加以表扬,并没有特别叫少林寺组织僧兵,给予编制。
    60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周焜民,对古文字的语法颇有研究。
    周焜民介绍说:我当时看到拓文以后,也感到文字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当院僧兵”的那个“兵”字,其实是其他的“其”字,它应当断句为:当院僧,其永,其津,其合,共造石槽一口。其中的三个其字,它的两横距离差不多,按说如果写成兵字,兵字的两横应当短一点。不像其字是拉长的,汉字的结构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所以,当时把这个复原的研究发现,把“其”字上面多加字上加一撇,其中的两点抹掉,描红之后,就看到这“当院僧兵”。
    “僧兵”的伪证之说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对泉州的关注。
    而以陈泗东为代表的泉州几位专家联合声明,真正的南少林寺不在莆田而在泉州。
    早在80年代初,一本明代无名人士撰写的手抄本《清源金氏族谱》的附录《丽史》就引起了陈泗东的注意……
    《丽史》中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明朝期间,泉州城中一位年轻的书生名为伊楚玉,曾在一寺院读书,经常从富翁凌氏的门前经过,后与凌氏的女儿相遇并产生爱慕之情。
    而伊楚玉读书所在的寺院正是泉州少林寺。
    周焜民介绍说:这本书里面是一本祖谱,金氏是我们泉州的阿拉伯民族,这本祖谱很奇怪,它说了一篇纪实性的小说,这本丽史在这里不是想反映一段爱情故事,它本意不是这个,而是反映金家的一段历史事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变迁、泉州风物,收录祖谱里面的事是要作为史实性的东西来补充祖谱的不足,所以我感到这篇第一它是真实的,第二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我们中国的历史研究,往往是野史、诗册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
    有一种传说被泉州的老人私下议论着,清咸丰丙辰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一块“少林古蹟”山门匾额。
    那么,东禅寺会不会就是《丽史》中所记载的书生伊楚玉读书的那座少林寺呢?

东禅寺,位于泉州东门外凤山之麓,始建于唐乾符年间。清乾隆的《泉州府志》记载:“镇国东禅寺,广明年赐今名。宋德祐和元至正两次遭火,后复建。明宣德十年重修,后废。”
    东禅寺的始建年代和废弃的年代,与传说中的南少林大致相符,最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存在过一块清朝年间《少林古蹟》的匾额。从这块匾额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东禅寺就是少林寺的古代遗迹。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它为何不直接称为少林寺呢?周焜民认为,在我们民间,口头上大家不叫它东禅寺,就叫少林寺。泉州的寺庙有这么个特点,它往往有两个名称,比如开元寺又叫紫云寺,承天寺又叫月台寺,东禅寺可能又是另外一个名称,就叫少林寺。
然而,莆田专家方金辉却否定这种民间流传的版本。
    方金辉认为,以前的文人墨客好像把寺庙、把和尚僧人老跟少林挂在一起。因为少林寺是我们禅宗祖庭,我总觉得这个“少林古蹟”这个题词不一定属实。当时,泉州的同志提出来南少林寺的依据,一个是丽史里头有一段话,我们后来去查了,丽史只是一部爱情小说,如果根据小说里面有些东西作为古迹的一个证据材料,我觉得这个好像不足。
    而陈泗东也为《丽史》的证据不足而苦恼。此时,他突然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电话里的人告诉陈泗东,晋江东石人蔡春草有本世代相传的手抄本,名为《西山杂志》,书中大量的篇幅记载着泉州少林寺的故事。
    突如其来的消息使陈泗东兴奋异常,他随后前往晋江,寻访这本《西山杂志》。
    然而,当他找到蔡春草的小店时,却被告知蔡春草出了远门,可能两个月之后才能回来。
    两个月之后,陈泗东再次来到蔡春草的小店,幸运的是,蔡春草已经回到了晋江。然而,当陈泗东向蔡春草提出想亲眼看看《西山杂志》时,蔡春草犹豫了,面对着这位陌生的来客,他很怀疑陈泗东会不会怀有什么不良的企图。
    蔡春草的七世祖伯曾随郑氏抗清,遭到清朝政治迫害,祸及蔡氏家族未能科举登仕,祖先蔡永蒹只好转航海经商,后又遇海难船破,则到异乡设塾授徒,偶然的机会,在吴氏家读万卷藏书时,接触到一批珍贵的书籍,根据这些资料撰写了《西山杂志》。
    此时的陈泗东看出了蔡春草的疑惑,他诚恳劝说蔡春草,并告知想看此书的目的,纯粹为了学术上的研究,而且答应决不做对该书有任何毁坏的事情。
    犹豫再三的蔡春草终于拿出了那本家传的手抄本。
    《西山杂志》是蔡永蒹在清嘉庆年间撰写的手抄本,书中赫然记载到:唐初,天下未定,征战不息,原隋朝大将军王世充占据洛阳一带称帝。唐武德三年的公元620年,李世民举兵讨伐王世充,进军很不顺利。次年四月的一次战斗中,唐军节节败退,此时少林寺县宗、善护等13名僧人突然出现,袭击了王世充的后路,王军大败。后来,嵩山少林寺派救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前来福建兴建分寺,而这座分寺就坐落在清源山麓。
    在泉州北郊,有座远近闻名的清源山,而先前提到的东禅寺正好坐落在清源山上。那么,具有少林古迹之称的东禅寺,会不会就是《西山杂志》中的泉州少林寺呢?
    此时的陈泗东回想起泉州的街头巷尾流传着的一个故事:泉州的清源山上,至今有一块巨大的练胆石,练胆石上刻着抗倭名将抗俞大猷的亲笔书法“君恩山重”,相传,俞大猷小时候每天都到这块练胆石上练功,并且得到一位名师的真传,学会了少林武术。
    俞大猷曾在自己所著的《正气唐集》中记载:嘉靖辛巳年,俞大猷途经嵩山少林寺,在观看了上千位以精通剑术知名的武僧表演后认为,少林寺以剑技名天下,但现在真诀皆失。后来,俞大猷应方丈的邀请回传少林棍法给北少林。
    如此看来,俞大猷小时在清源山上所学的武术,很可能就是少林拳法,并且泉州少林寺也很可能就在清源山上。
    清源山是不是人们寻觅已久的传奇名刹南少林的所在吗?如果不是,那么它的神秘踪迹又在哪里呢?


    文字图片由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提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寺庙)CCTV:寻找南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