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战场上的美军牧师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的美军士兵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头戴钢盔,身穿迷彩服,外罩防弹衣,乍看起来和冲锋陷阵的士兵没有什么区别。但他们手中拿的不是武器,而是十字架和袖珍版《圣经》。从士兵到军官,每个人都十分信赖他们,把自己厮杀的痛苦和失恋的伤心对他们诉说。他们,就是美国军队里被称为“服务于上帝与军人之间”的人——随军牧师。美军牧师的三副担子
美军随军牧师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时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父亲,就曾担任过联邦军队的牧师。截至2008年,美国军队中已有约4000名训练有素的随军牧师,海陆空三军营地内都有他们的身影。 随军牧师的职责,简单地概括就是:“宽慰生者,关爱伤者,荣耀死者”。随军牧师要挑起这三副担子,部队去哪里,他们就跟着去哪里,随时随地分担军人的痛苦。因为在烽火线上,官兵们不仅肉体上会受到伤害,精神上也备受折磨。随军牧师要及时给予他们精神指导,帮助他们战胜精神上的敌人。
美国军方对随军牧师的任职条件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们必须是神学院的硕士或者是得到所属教会承认的高级牧师,最好具备主持宗教服务活动的经验。他们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训练,内容包括生存技能、心理咨询、医疗救护、行政公务、宣传演讲、新闻写作等各个方面。 但对于随军牧师来说,仅凭在国内工作的经验和学会的技术,并不能帮他们走出战场上所面临的困境。作为军官,随军牧师在军中被授予军衔、穿军装、佩戴牧师标志,但他们不携带武器,不直接参加战斗和指挥部队,由携带枪支的随军牧师助理保护其安全。尽管无须亲自作战,他们面对的风险一点都不小。驻伊拉克美军的随军牧师柯蒂斯说:“在战场的硝烟中,我们不能只生活在赞美上帝的座右铭下,而要习惯去面对枪林弹雨。这是对我最大的磨练。”
鼓励生者活下去
在伊拉克战场上服役多年的随军牧师道格拉斯·马斯奇诺回忆说,有一天,一个班长走进他的祈祷室,满身汗水,失魂落魄。马斯奇诺预感到一定出了什么事,就坐在班长旁边,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做得很好。”可是班长摇摇头说:“不,我应该跟他们一起出去巡逻,一起战死沙场。”原来,他所带领的班受到了伏击,全部阵亡,而当时他正坐在办公室里指挥。作为一班之长,没有在最危险的时刻和他的士兵在一起,跟他们同生死、共命运,这种负罪感所带来的痛苦,远甚于在战场上受伤或失去生命。那个班长面部肌肉抽搐,牙齿打颤,双拳猛击大腿,最终不禁哭出声:“我应该跟随他们而去……” 马斯奇诺见状,立刻搂过他,陪伴他一起哭泣:“我知道你很难过,但你其实真的不必如此自责!《圣经》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为自己设定行程,而上帝为你指明方向。’你要明白:你本来就不是要冲锋在第一线的士兵,这都是上帝的旨意。你还活着,就是你给这个班和牺牲战友们最好的礼物。”班长目不转睛地盯着马斯奇诺,情绪逐渐平复下来,安静地接受牧师为他祈祷。
马斯奇诺后来说:“我曾经不理解上帝为什么要派我来这个地方,但这件事过后我明白了,在这里为上帝工作,将极大地考验我的学识和智慧,激励我找到最贴切的方式,在战场这个特殊场合完成我的使命。”
杰肯斯是伊拉克前线的一位美军牧师。每当前线有担架下来,他都要俯身为担架上受伤的士兵祈祷。杰肯斯在伊拉克战场上已经服役了两年,士兵戴维对这名牧师记忆犹新:“有一次,我受了重伤,以为自己要死在这里了。那时,我对生活绝望之极,对上帝也失去了信仰。杰肯斯天天来看我,为我朗读《圣经》、唱歌,指引我向上帝求助,他就像是一盏灯,为我带来了最重要的东西——希望。” 马克·高瑟曾经是一名步兵军官,后来成为军中牧师,为士兵服务了15年。他说:“每当士兵们经受灾难,来到我面前,我发现自己立即就变成了平静的‘风暴眼’。虽然周围狂风大作,我这里却有他们想要寻求的安宁。”
战场上布道
对随军牧师来说,如何在战场上让士兵得到精神安慰非常不容易。战场上没有教堂,随军牧师必须见缝插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2004年,牧师唐随军队来到阿富汗的一个小镇。他到达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每个哨卡转了一圈,询问士兵们的名字,和他们亲切交谈。回忆起熟识第一个士兵的经过,唐笑着说:“关键在于找到共同点,才能拉近关系。攀谈中我得知,他的家乡在新泽西州,我就立刻告诉他,我是在相邻的康涅狄格州长大的;他说自己是洋基队球迷,我就告诉他,我也热衷于棒球,是波士顿红袜队的粉丝。这样一来,我们很快就打得火热。”
戴尔·哈鲁·柯蒂斯是在美国驻伊拉克部队的随军牧师。他被派驻到巴格达的一个小镇。在那里,大家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很不一致,到了该祈祷的时候,有人在巡逻,有人要睡觉,根本无法把战士们集中在一起。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柯蒂斯开始尝试新的方法。“作为一名牧师,我热切地希望带领他们走进上帝的世界,但不一定只有在教堂才能布道。战场的情况与平时大不相同,我不能强求他们参加统一的祈祷,而必须抓住每一个零碎的时机。”
柯蒂斯把军人编成了若干个小组,让作息时间比较一致的人在一个组。他们经常坐在一起学习《圣经》,然后各抒己见,快速讨论其中的内容,最后以祈祷结束。 这样的安排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柯蒂斯则穿梭在各组中间,随时随地准备着为他们解惑。“你会在这里看到‘一心二用’的巡逻兵,他们一边警惕地观察周围的情况,一边向身旁的我询问关于上帝的问题。”
模范军人,什么都干
在美军中,除了宽慰生者,随军牧师的任务还有很多。随军牧师大多掌握几项技能,在不同的场合能胜任不同的角色。 派驻阿富汗的美军牧师卡尔·萨布尔每天都很忙,他不仅要主持例行的祈祷、布道、圣餐、礼拜、洗礼等宗教仪式,还要坐上装甲车和士兵一起巡逻,走进食堂为士兵们开展反酗酒、反吸毒的讲座,甚至去士兵住处帮忙修理水泵。“当然,我每天出入最多的还是手术室。我要在那里握着伤员的手为他们祈祷,安慰因精神压力巨大而泣不成声的护士,偶尔还要亲手将那些不幸遇难的士兵送进太平间。”
尽管每日马不停蹄地忙碌,萨布尔却觉得这是自己的职责。 马克·高瑟也扮演着多重角色。士兵们什么都对他倾诉,包括他们害怕上战场、想念家人、没有足够的水洗澡等。“士兵问这些问题可比问宗教问题多!”高瑟称:“我有时候甚至成为‘婚恋专家’,那些离开了新婚妻子的战士、那些因两地分居而出现感情问题的士兵、那些不知道该如何得到家人支持的战士,他们的烦心事,我都要管。”随军牧师们是基督教徒,但对信仰其他宗教的军人也一视同仁地关心和尊重,与之“分享耶稣基督的仁慈和恩泽”。
把教堂搬到战场上的美军牧师,为硝烟中的美军官兵带去了心理安慰。但其实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很多随军牧师都听过一个故事:在二战中,美军指挥官巴顿将军要一个随军牧师为一场战役祈求好天气,牧师说,他不能为杀人而祈祷。巴顿将军硬逼着他写了篇祈祷文。后来,战役胜利了,巴顿笑嘻嘻地给了这位牧师一枚勋章。对战场上的美军牧师来说,他们唯一真心祈祷的也许只有和平,但这又不是他们能左右的事。
来源:环球人物
页:
[1]